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北京全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9.8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92%,九成以上的首都市民出门500米即可游园赏绿。随着花园城市建设融入首都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城市景观优化升级、生态空间活力迸发、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城市发展。经过两轮百万亩造林的 “绿色接力”,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2012年的38.6%跃升至2024年底的44.95%,“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夯实了首都生态空间的“四梁八柱”。

  不同于传统的“植树造林”,花园城市建设在扩大生态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生态产品的品质,将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要素纳入“大花园”生态系统。2025年,首都建设花园城市步入第二个年头,一系列生态工程让花园城市焕发新貌。

  花园片区成效初显,海淀区曙光街道作为首批花园城市建设示范街区,利用边角空地打造家门口的“花园会客厅”,发挥“社区治理、社会治理、商圈党建”的合伙人机制的作用,共同打造“花园里的生活城”。丰台草桥花园式示范街区以首个花卉IP社区为核心,让城市画廊与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相融合,推动商业文旅与花卉产业深度协同。道路廊道点彩连线,在国贸桥、木樨地桥和新兴桥的桥体沿口悬挂花箱,建成14.5公里的景观视廊;结合四环路大修,实施环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将打造65公里“月季不断线”特色景观;丰台京港澳高速六里桥至宛平桥段成为“穿林伴花”森林景观大道;木樨地桥生境微花园成为市民热门打卡地。滨水空间蓝绿交织,昆玉河和京密引水渠(海淀段、昌平段)两侧新增70公里护网花墙和滨水空间彩化,蓝绿交融,以彩靓城。花园商圈活力焕发,西城区大吉巷打造中轴线绿色地标;海淀区中关村大融城西区打造2万平方米屋顶花园,形成花园式消费场景。

  目前,北京建成城市休闲公园344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709处、绿道2015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7.09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全市纳入名录公园1100个,首都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自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来,北京共有1.1亿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折合植树2.2亿株。首都人民40多年坚持不懈,义务植树早已成为一种“新传统文化”。新版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新增了“花园场景营建类”,市民在自家庭院、屋顶、墙体等因地制宜进行绿化3平方米,即可折算义务植树3株,方便市民“不出家门尽义务、方寸之间添新绿”。

  北京还通过社区微花园打通义务植树“最后一公里”。今年,全市100个社区微花园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覆盖全市16区及经开区。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联动机制,吸引居民参与,共同打造便捷舒适的花园生活场景。朝阳区大望家园社区的光辉里小区曾是酒厂原址,小区中80%的住户为酒厂的老职工及家属,退休工人们从“酿酒师”转型为“园丁”,共建社区微花园,社区还发动周边星巴克、喜茶、民生银行等多家共建单位,合力将“老酒香”变为“浓花香”。海淀区小南庄社区微花园主题围绕“梦幻亲子花园”,运用多年生宿根花卉、花灌木、芳香植物等元素,营造出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的空间,有休憩的林下活动空间,有可休闲漫步的蜿蜒小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

  7月底,市园林绿化局与科技零售公司美团共同举办的“北京印象”花束发布暨2025即时零售鲜花大会,更是开启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共建新尝试,开辟了“文化IP+即时零售”的产业新路径。

  根据《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目录(2025)》,全市共有陆生野生动物620种。其中,鸟类达527种,位居G20国家首都第二位,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1年以来,北京在城市公园、林地绿地区域内保留较大面积且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区域,通过保留枯木落叶、恢复乡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虫旅馆、悬挂人工鸟巢、改造小微湿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带558处,包括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生态保育小区、OECMs潜力区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为刺猬、松鼠、昆虫、鸟类等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留下栖息繁衍的空间。

  近年来,北京还针对黑鹳、褐马鸡等重点物种专门设立了野生动物保育小区。北京市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的保护小区也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正式挂牌,成就“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