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宣武药店“国谈药品”专区。                                      ■企业/供图

  近期,同仁堂商业公司旗下各零售终端的焕新成效陆续显现,为广大顾客打造了一系列更加年轻化、时尚化的健康消费场景。

   “国谈药”专区改造推动服务升级

  走进同仁堂宣武药店,一进店就能看到右手边醒目的蓝色区域——“国谈药品”专区。患者凭借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外配处方,可以在此购买国家集中组织谈判确定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药品。顾客购买时,医保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2023年10月北京市医保局公布第一批18家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试点药店,宣武药店名列其中。当月28日,我们店就开出了首单外配处方。”同仁堂宣武药店店长李瑾介绍,“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入选药店在专区布置、药品储存、药品配送等方面都要符合严格的验收标准,这对我们店软硬件的提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不小于100平米的规定标准,专区约占到该店一半面积,并且与店内其他区域界限分明。专区还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区,涵盖处方审核区、调配区、药事服务区、患者教育区。药师在接收处方时需要进行处方审核,发药时要开展用药指导。

  由于许多种类的“国谈药”对储存温度要求比较高,因此店内还设置了冷藏药品储存区和阴凉药品储存区。有些药品医院没有,就需要药店配送到医院,店里会用专门的运输箱配送。运输箱带有全程录像和温度监测功能,送达后会打印出一张单据,温度波动情况一目了然,严格确保用药安全。李瑾介绍:“专区自开设以来运行良好,‘国谈药’销售额占到了全部流水的40%。由于这一类药利润空间有限,所以更多体现的是药店为社会服务属性。不过我们也希望能借此带动更多客流进店,让更多患者了解同仁堂的中药,在肿瘤、慢性病的调理方面有更多选择。”

   老药铺科技感+国潮范儿

  位于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中心位置的同仁堂大栅栏药店,一进门的两根立柱四面装上了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店内产品信息与服务信息。

  自助结算机、购药一体机能够实现快捷便利的数字化结算,各种体质检测设备可提供贴心的健康检测服务。店内最具人气的,要数占据了整个三层区域的非遗文化体验区。这里有“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传统塑制蜜丸”“手工泛制水丸”等传统制药技艺,有中医药文化数字长卷,展示历朝历代著名中医师、同仁堂发展历程及品牌合作情况,还有VR沉浸剧场,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同仁堂“非遗”技艺的风采。

  与大栅栏药店相隔不远的崇文门药店也打出“文化牌”,在中医药文化展示方面下足功夫。作为规模仅次于大栅栏药店的销售终端,崇文门药店的一二层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场景布置——前柜调整为后柜、引入更多医药品牌、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增设休息区……消费体验感大幅提升。

  上到三层,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对电梯口的是医馆休息区。等候的顾客坐在此处便可了解中医药基础理论、节气养生知识;再往里走,还能开启来一场中医药科普深度游,不仅能知晓几十种经典名方的配伍,还能直观看到一味味组方药材的真实样貌。

   强化年轻时尚体验感

  坐地铁到人民大学站,从A1口出来,步行不到一百米,就到了同仁堂四通桥药店。一进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顺时而饮”主题水吧,常有过路的顾客进店点上一杯本草手作饮料。再往里走,正中间摆放着同仁堂主题货柜,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等同仁堂“十大名药”整齐排列、十分醒目。

  店内的货柜均为精心设计定制,既满足分类码放要求、扩大了存储空间,又方便顾客查看。在大堂中间,能看到由一排圆桌组成的休息区,每个圆桌上都嵌有2个电磁炉盘。“起初是为了给等待拿药的顾客提供休息空间。焕新升级进行到一半时,我们想着除了休息,还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于是,推出了多款养生茶饮,顾客可以在这里围炉煮茶。”该店市场部负责人张一梦介绍,“这项服务推出后,顾客反响很好。经口耳相传,周边大学生都知道同仁堂四通桥店里有个花20元就能待一下午的地方,在这儿上自习,喝水,吹空调,用免费Wi-Fi,还能充电,别提多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