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卡通”接诉即办团队。 ■企业/供图
“您好,这里是一卡通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走进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卡通公司”)接诉即办调度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与工作人员温润专业的应答声交织成网。这里是首都公共交通支付服务的“神经末梢”,更是连接千万市民出行的“暖心线”。
作为2025年北京市模范集体,这支团队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力求满意、暖心服务”为行动指南,用“秒级响应、毫米级精度”的服务标准,筑牢市民出行无忧的坚实后盾,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书写着“民生服务无小事”的首都温度。
机制驱动 打造高效“服务引擎”
在首都庞大的公共服务响应链上,一卡通接诉即办团队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服务引擎”。他们构建起“全链条响应、全维度保障”的标准化客诉处理体系,实现高效协同、精准化解。
团队创新推出的“岗位+专项小组”双轨机制,将专业化分工与协同作战熔铸为高效服务合力。渠道联络专员化身“枢纽先锋”,织密跨部门协作网络,确保工单流转无缝衔接;升级投诉协调员担当“攻坚尖兵”,专啃“硬骨头”,以专业沟通消融矛盾坚冰;资深客诉管理岗如同“质量标尺”,以数据指标严控服务品质;数据分析管理岗深挖信息“富矿”,为流程优化精准导航;服务质量管理岗聚焦用户感知,持续雕琢服务细节。
更具突破性的是“智慧中枢”专项组的设立。这个由处理决策、话术规范、专业支撑小组组成的“智囊团”,筑牢风控根基、提供智库支持、推动应答标准化,让每一通电话、每一个诉求都得到专业回应,成为市民畅行无忧的坚实后盾,树立了公共服务领域客诉处理的行业标杆。
差异服务 为特殊群体亮“绿灯”
“姑娘,我这卡咋不能用了,我着急坐车呀!”电话里,老人焦急的声音牵动着工作人员的心。经了解,老人已82岁高龄,因卡片过期影响乘车,需进行延期。但线上指导时,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子女又不在身边,无法自行操作。“大爷您别急,告诉我地址,我们马上过去!”工作人员当即启动“银发特快”服务,迅速赶到现场,为老人完成延期操作。老人感动不已:“专门跑一趟帮我,这服务比亲人还贴心!”
这样的温暖故事并非个例。团队在实践中提炼出“一联二寄三上门”的差异化服务机制,即普通诉求多渠道即时响应,不便用户支持邮寄办理,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在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中落地生根。
挖掘需求 主动升级服务
“学生卡充值、延期、补办,手机上点几下全搞定,还能在食堂刷!”北京大学学生小林展示着电子学生卡。这份便利,正源于该团队对共性需求的敏锐捕捉。
团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学生群体对“提升学生卡便利度”的呼声强烈。他们迅速联动技术、产品团队及高校,深入调研、攻克技术难关。2022年10月,全国首张融合“智能校园卡”与“交通卡”功能的“电子学生卡”便推出了。如今,该卡已与80余所高校合作,覆盖在京高校90%以上。学生通过APP即可完成开卡、充值、延期、身份认证等全流程操作,彻底告别“跑腿时代”,更推动高校管理向自助化、精细化转型。
电子学生卡,是一卡通公司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创新价值的生动缩影:主动挖掘用户需求是关键,多主体协作是路径,能力产品化是成果。团队不仅解决个案,更善于从海量诉求中发现共性痛点,将其转化为普惠性的服务升级,形成“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主动创变”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团队还将沉淀的标准化流程向外输出,参与到第三代社保卡发行的服务保障中,用专业能力助力首都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电话线那头,是千万市民的信任与托付;电话线这头,是团队不变的承诺与坚守。他们用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次次高效的响应、一件件务实的举措,在方寸话务间架起一座座坚实的“连心桥”。这座桥,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温度,更丈量着首都公共服务的精度与高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