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拳击比赛引发关注                                              ■记者 张军/摄

  “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作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题,两个“更”字凸显了大众对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好看”向“好用”转型的期盼。

  如果说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稍显遥远,那么用机器人赋能产业升级,实现更多场景应用,并通过应用实现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反哺机器人产业研发,使之具备多产业、多门类、多场景的适应性则更有现实意义。

  而如何让机器人走进产业、走进企业,机器人租赁行业凭借相对较低的使用门槛,让各类产品实现了快速“开枝散叶”。从2024年概念提出,到2025年上半年的崭露头角,租赁行业也正经历着从资本狂热到商业验证的关键转折。

  行业租金已从“日租金万元起步”的高位逐步回落至“小千元”区间,折射出市场从“概念炒作”向“价值回归”的变化。

  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营名誉院长王田苗认为,发展机器人产业具备清晰的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其中具身智能领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方向,成为当之无愧的投资第一热点。未来机器人产业如何更好地适应产业需要,智能定界是从业者必须想清楚的事情,是追求理想通用模型,还是垂类模型更具探索价值,王田苗更倾向于后者。由于这类模型针对性更加明确,特别是产业发展成熟度较高、业务流程和生产制造工艺相对完善,垂类模型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目前,你不能要求一个机器人既能端茶倒水,又能做饭买菜,还能打扫家务,甚至还能同时陪你聊天,全面出击不如单向突围的市场价值更大。”王田苗说。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云辉表示,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机器人虽已解决了移动问题,特别是面对复杂地面条件的移动问题,但由于材料尚不完善,如腿部电机负载超70℃甚至局部达100℃的发热问题,部分机器人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好看不好用”的状况。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业者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失败和反复,所谓的通用型机器人产品目前尚不具备规模化产业投放条件,这也是机器人租赁需要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在规避娱乐化、遥控化的模式,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未来的机器人将逐渐形成自主分析、视觉神经驱动能力,也就是让机器人能“自主干活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租赁行业的市场规模。而如何让机器人能够自己“干活儿”,常规的遥控操作数据积累十分缓慢。依托遥控操作的基础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物体行动数据的自动抓取,再经过仿真器检验和显卡渲染等工作,形成完善且真实的视觉信号,这种帮助机器人自主工作的数据合成仿真技术,将有效提升机器人与场景的契合度,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和市场化拓展。

  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认为,首程控股作为国内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链主企业,对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我们并非简单地以投资驱动产业,而是形成了从投资、战略支持、场景提供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关注机器人应用市场成为我们下一步重点布局的领域。”康雨说。

  首程控股于2025年2月成立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积极拓展销售代理、租赁服务、行业咨询、供应链管理等多元化业务,致力于打造完整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目前,首程控股虽投资的企业有20余家,但是从事一级代理的机器人企业达到60余家。康雨表示,会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战略布局建议,同时协助这些企业对接政策和产业资源。此外,首程控股拥有的首钢园、国内多家机场停车楼、大型医院等应用场景,可以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诸多实践基地,并通过场景应用产生的数据助力产品迭代升级,同时企业打造的租赁平台,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产业链的完整闭环。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机器人行业实现真正意义量产的元年。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志,说明竞争重点已从技术展示转向交付能力。交付不仅包括量产制造能力,还涵盖供应链确定性、现场稳定性以及运维保障等环节。目前真正具备规模交付能力的企业仍是少数,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将是交付能力的集中检验期。康雨表示,首程控股会更重视这些可持续交付的关键指标,并将继续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持续支持具备技术壁垒和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成长。

  这场关于未来的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