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三公司北京十二中河西分校项目现场 ■记者 刘偶/摄
在丰台区长辛店北六路东侧,一座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正拔节生长。由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北京市十二中河西分校项目日前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冲刺阶段,这座总建筑面积达33911平方米的校园,以“全贯通设计”“空气源热泵”“不锈钢焊接屋面”三大核心技术为亮点,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建筑的安全、绿色与智慧。作为北京市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河西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局面,为1000余名师生提供高标准的学习环境。
钢结构编织“空中廊院”
走进施工现场,高耸的塔吊正在吊装钢梁,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钢结构螺栓紧固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包福江手持平板电脑,向记者展示着BIM模型:“项目用钢量达4300余吨,相当于5座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地上部分全部采用钢结构体系,6栋教学楼与风雨操场、报告厅、食堂通过连廊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创新的“全贯通式”设计在北京中小学建设中极为少见。记者在现场看到,二至四层的空中走廊如同纽带,将分散的单体建筑串联成“四合院”式布局。包福江解释道:“小学部和初中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通过连廊实现资源共享。这一设计既实现了中小学教学区的动静分区,又确保了极端天气下的通行便利。”
为确保施工质量,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钢结构攻关小组。他们采用“BIM+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毫米级模拟,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方式,将钢构件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在连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记者注意到一种特殊的抗震装置。“这是自主研发的抗震滑动支座。”包福江介绍,“它采用高强橡胶和钢板复合结构,可抵消最高510KN的地震水平荷载,确保‘长链条’建筑群的安全性。”
10厘米金属屋面
在项目南侧,风雨操场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包福江告诉记者,未来待结构骨架建成后,100余块44米×0.43米的不锈钢板将在空中进行氩弧焊接。这座采用S304不锈钢复合屋面的建筑,凭借其10层复合结构、10厘米总厚度成为项目“技术标杆”。
“传统铝镁锰屋面寿命约为25年,而我们这个系统的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包福江带领记者来到样板区,详细讲解这项创新技术。他拿起一块屋面板介绍:“0.6毫米厚不锈钢板经360度直立锁边成型,波峰高度70毫米,可提升3倍排水效率;预注丁基胶的咬合工艺使气密性提升60%;独特的滑动支座设计可消除90%的热胀冷缩应力。”据悉,该屋面系统已通过美国FM认证,可抵御5.7千帕风压(相当于17级台风)。
包福江告诉记者,为确保焊接质量,项目部专门引进了全新自动氩弧焊机。“每块板材都要经过内外两次焊接,我们采用‘先机械咬合再焊接’的工艺,就像拼乐高积木一样精准。”他指着板材边缘预锁折边解释道。记者注意到,工人们正在测试全新的电动锁边机,其滑轮高度与波峰完全匹配,确保咬合过程不损伤漆面。
光伏+空气源热泵低碳节能降耗
“低碳节能降耗,是我们工程另一大特色亮点。”包福江介绍说,“我们在4栋教学楼的一层,设置了4组空气源热泵,通过风机盘管来取代中央空调,未来将显著降低校园能耗,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0吨。整体工程建设达到京津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要求。”
据了解,此次采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采用最新低温热泵技术,可在零下35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下稳定运行。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该系统能效比高达3.0以上,仅需消耗少量电能就能从空气中提取大量热能,运行费用可降低40%-60%左右。包福江介绍:“这套系统不仅满足全校3万余平方米的冬季供暖需求,还能在夏季提供制冷功能,实现一机两用。”
在屋顶,记者从效果图上看到,还将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据悉,整个项目将铺设1944平方米的光伏板,总装机量为477千瓦,年总发电量为492385千瓦时,可用于室内照明配电箱用电,满足用电对象年耗电量需求。
此外,包福江介绍,本次项目对学校中央场地的微风廊道进行了专属设计。据了解,项目团队利用CFD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场地风环境进行了数十次模拟优化,最终确定的布局方案可使操场成为天然风道,在夏季有效降低周边建筑温度2-3摄氏度。此外,20米宽的噪音隔离带将教学区与运动场巧妙分隔,既保证了教学安静,又不影响课间活动。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600余名建设者正日夜奋战,确保这一民生工程能够按期交付。“我们不仅要建设一座学校,更要打造一个绿色、智慧的教育综合体。”包福江充满信心地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