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江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在西藏高原,稀薄的氧气时刻考验着人体机能。然而,有这样一位建设者,多年来扎根雪域一线,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筑牢安全屏障。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建工集团三公司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安全环保部部长薛海江。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薛海江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篇章。
勤学不辍 扎根建筑一线筑根基
2012年,高中毕业的薛海江踏入中铁建工集团三公司,成为建筑行业的一员。初入行业,他深感知识储备不足。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开启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之旅。施工现场便是他的课堂,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尽收眼底、记录在册。无论是焊接、水电安装等专业技能,还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薛海江都全力以赴钻研。闲暇时,他主动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寒来暑往,13年的时光里,薛海江写下了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研读了40余本安全生产专业书刊。这份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让他熟练掌握了多项专业技能,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为安全管理人员后,他每天穿梭于各个施工现场,他深知工人的安全与千百个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养成了“时时放心不下,勤记录、勤思考、勤落实”的工作习惯。即使下班回家,他也常常钻研资料和制度规范,连妻子都打趣他比参加高考的学生还用功。正是这种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不懈追求,让他在安全管理岗位上逐渐崭露头角。
勇挑重担 高原建设显担当
2019年,当得知公司即将承建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时,薛海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个项目承载着党中央对西藏同胞的深切关怀,是助力藏族同胞实现“大病不出藏”期盼的重要民生工程。“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在他心中回荡。
刚到拉萨,薛海江便遭遇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胸闷气短,爬楼梯时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强烈的紫外线很快就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但他暗自给自己打气:既然来了,就要咬牙挺住。
在工地上,薛海江对待安全问题铁面无私,被工友们称为有一张“包公脸”。一次巡查中,他发现一处6米高的脚手架搭建不规范,钢管间距过大、扣件松动。班组负责人以工期紧为由求情,却被薛海江当场严词拒绝:“赶工期也不能拿人命开玩笑!今天心存侥幸,明天就是定时炸弹!”他坚决要求立即拆除重建,并在全员大会上点名批评。有人觉得他“太较真”,同宿舍工友也问他:“你就是一个农民工,这么拼,图什么?”他回答道:“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就是工地的‘定海神针’,是扎根雪域高原的‘安全钉子’。”后来,工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薛锤子”,这是大家对他在安全生产上一丝不苟态度的认可。
为了确保高原施工安全,薛海江牵头制定了《高原施工安全二十条》,细化了30多项应急预案,将电工、焊工、塔吊、挖机等90多项安全操作规程融入安全施工程序。针对拉萨风沙大、植被少的扬尘治理难题,他和项目团队历经上百次试验,采用液态环保结壳型抑制剂喷洒回填土,抑尘率达98%。这一创新举措,让工地告别了“灰头土脸”,成为西藏扬尘治理的标杆案例。
施工高峰期,薛海江负责100多名藏族工友的安全管理工作。五年来,他坚持每天早到晚走,对施工现场全面排查两次,从源头切断风险链。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制定措施,定时定人整改。新来的年轻同事笑话他有“强迫症”。但正是这份“强迫症”,推动项目实现全周期零事故目标。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视察时,称赞该项目是“见过最标准的安全工地”。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该项目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中国钢结构金奖”等荣誉。
薪火相传 携手共绘雪域新蓝图
2021年7月1日,薛海江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一经历,让他和团队对党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面对藏族工友专业技能提升的需求,项目部在公司统筹下系统推进人才培育工作,启动“双语夜校”计划,由技术团队轮流授课,白天开展实操教学,夜间进行汉语辅导。薛海江积极参与,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并自学藏语,与同事们共同帮助藏族同胞增强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第一次上课时,藏族小伙扎西怯生生地问:“薛老师,我能学会电焊吗?”薛海江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只要肯学,没有不可能!”
为了让培训更有效果,薛海江和众多授课师傅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引入VR技术,让工友“亲身”体验高空坠落、触电等事故场景;针对不同岗位,开发定制化课件,用案例视频、互动问答让培训“活”起来。一位藏族工友培训后感慨地说:“以前觉得戴安全帽麻烦,现在才知道,它是保命的‘金钟罩’啊!”
如今,项目部已经培养出20余名像扎西这样的藏族持证技工,他们人均日薪增长了100多元。扎西特意感谢薛海江:“薛部长,我现在也能养家了,谢谢你!”这些质朴的话语,更加坚定了薛海江扎根西藏的信心。
多年来,薛海江与同事一起,以拼搏精神扎根岗位。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青年职工正接过精神接力棒,将企业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原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