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六建华纺威顿家园 ■企业/供图
近日,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承建的华纺威顿家园项目(二标段)外立面装饰工程全面完工并亮相。该工程作为承接东城区、大兴区疏解人口及一轻控股农租房源的重点工程,被纳入北京市棚改定向安置房计划,承载着近2000户家庭的安居梦想。
外檐是工程品质的“门面担当”,也是高空作业的风险战场。在百米楼宇间,102台吊篮如蜂巢般在表面悬停成列,日均200余名工人穿梭其间。如何在这方寸之间更安全、更高效地编织起建筑的“华服”?这离不开严密的组织与多方协同的安全保障。为确保作业安全高效,项目部严格执行“分篮验收、持牌准入”制度,要求吊篮安装后必须经过安装、使用、总包三方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牌公示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材料质量把控方面,物资与质量部门联动实施“双检关”,严查材质报告与现场抽检数据匹配性,确保每一块保温岩棉板、每一桶外墙涂料品质达标。
为根治住宅常见的渗漏顽疾,技术团队在窗口与墙体拼接处实施差异化防水策略:采用“无纺布增强层+弹性防水涂料”组合工艺,在窗洞周边进行三道涂刷,形成连续密封界面。经48小时淋水试验验证,渗漏点归零。针对岩棉保温板材质柔软,易导致墙面不平整、影响整体观感的问题,团队创造性实施材料分阶应用方案:上部视觉区采用天然石英砂真石漆,并恒压喷涂形成2毫米厚涂层,耐候性提升至15年;下部易损区优化为“真石漆+水包砂”涂料,通过“底漆+中涂+面漆+罩面清漆”工艺,将凹凸控制在±0.5毫米内。
外立面施工精度是品质关键。在10-11层作业面,质量团队借助红外线水平仪对建筑分色带进行精度校准,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标准内。
项目经理单晓明说:“班组经过标准化培训和协作演练,将施工规范固化为团队共有的‘肌肉记忆’。除此以外,项目还将横向檐口、腰线、屋面造型整合为预制成品线条,现场运用投线仪辅助粘贴,减少87%切割工序,此项优化使外檐工期缩短10天,人工成本下降35%,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如何让外檐、室内、地下三大工程在百米高差中“无缝合奏”?项目生产部门编制的立体化协同作战图,成为破题关键。动态进度管理犹如一张作战地图,工序衔接如齿轮咬合。通过细致的倒排模拟和实施协调,保温岩棉板与门窗安装被精准编排:门窗安装完成后,即向岩棉保温板铺贴工序传递“接力棒”,实现流水化高效作业,细部处理则见缝插针推进,为外立面整体封闭扫清障碍。装配式技术则让内装效率倍增。在10号楼4层装配式卫生间样板间,工人将预制的整体卫浴单元精准嵌入预留空间,管线接口严丝合缝。“让80%的工序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要‘对号入座’。”技术总工梁耸介绍。同步推进的公共区域墙面抹灰经靠尺检测,平整度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为后续装修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