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在为报废车辆进行信息登记核查                                   ■记者 刘偶/摄

  7月的北京,持续发布高温预警。午后2点,地表温度逼近50摄氏度,北京市汽车解体厂的拆解现场,热浪扑面而来。生产部部长李兵正半跪在一辆报废轿车座椅内,再次检查着A柱内残余的铜质线束,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滴落在发烫的车架上,瞬间蒸腾成白汽。“现在每辆车的有色金属回收率必须达到2.5%以上,咱们得跟高温抢时间。”他抹了把脸,工作服后背已结出盐霜。

  去年实施的机动车报废新政,让这个拥有30年历史的老厂迎来建厂以来最繁忙的时期。数据显示,今年1-6月该厂接收报废车辆超6000台,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在厂区东北角的临时停车区,层层叠放的报废车架在烈日下泛着白光,像一座钢铁铸就的“火焰山”。

  “2014年北京淘汰黄标车时,我们创下单日拆解300台的纪录。”李兵指着如今日均200台的电子看板说,“但现在的拆解标准和技术要求,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五大总成精细化拆解、全流程影像追溯、72小时注销证明等新规,彻底颠覆了传统“大卸八块”的粗放模式。

  李兵团队将每台车视为“待解剖的精密躯体”——先由“主刀医师”用ERP系统扫描车架号,调取车辆“病历”;“护士组”抽取残余油液;“器官移植团队”分离发动机等五大总成;最后“入殓师”对车体进行毁形拍摄。

  最考验技术的,当属新能源车拆解。在新建的新能源电池专属仓库里,李兵介绍着动力电池拆解流程,指着仓库地面画出的黄色警戒线:“这块电池包电压仍有300伏,必须在单独区域进行拆解。”“高温天电池更易热失控,我们给每个电池配了‘体温计’。”记者注意到,仓库墙上贴着温湿度记录表。

  下午4点,李兵的第3次巡检开始了。他的运动手表显示已行走11000步,而这才完成当日任务的六成。在废钢堆积区,他弯腰捡起半截安全带说:“这块化纤材料暴晒后可能自燃。”转到危废暂存处,他又习惯性拧紧某个机油桶的盖子说:“挥发气体遇明火就危险。”

  暮色渐沉,厂区依然机器轰鸣。李兵带着记者来到新投用的线束拆解工位,现场工作人员正借助拆解机精准剥离方向盘下的铜缆。“过去两人3小时的活,现在有了它20-30分钟搞定。”他算过账:引进拆解机后,单车拆解耗时从180分钟压缩至40分钟,工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减少60%。

  更让他自豪的是环保账:全厂切割设备完成“气改电”后,每年降耗可达20%以上。晚8点,最后一车拆解件完成装运。李兵摘下湿透的口罩,明天,他还要迎接新的战斗:又一批报废车即将进厂,而北京的高温预警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