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农食品集团旗下赤峰普瑞牧公司打造的3.18万亩优质牧草基地 ■企业/供图
距北京西南200多公里的河北行唐县,曾经的贫困村建起了现代化蛋种鸡产业园。清晨,阳光洒在鸡舍上,工人们开始忙碌。村民李瑞从贫困户变身生产场长,年收入丰厚,她感慨生活越来越好。该产业园是首农食品集团的产业帮扶项目,累计带动农户增收4800余万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作为首都农业食品产业的“排头兵”,首农食品集团构建起“产业推动、科技驱动、渠道联动、品牌互动、就业带动”有机融合的精准帮扶新模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从内蒙古草原到青藏高原,从京郊大地到燕赵沃野,一个个鲜活的帮扶故事正在上演。
产业推动 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首农食品集团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助力合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造血”产业项目,为当地注入长远发展动力。
林西县“牛”转乾坤。赤峰市林西县穆香源肉类加工车间,工人们熟练分割牛肉,每块牛肉经严格质检后打“穆香源”标识发往全国。该项目由林西县政府与二商肉食集团合作,年设计屠宰肉牛规模达10万头,于2021年9月建成投产。牧民巴特尔表示,以前养牛发愁销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2024年其养殖场出栏肉牛200多头,收入比往年增长近30%。林西县穆香源项目截至目前,已屠宰肉牛7万余头,实现营收18亿元,带动当地170余人就业,直接带动100多户、间接带动700余户养殖户发展,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擦亮“内蒙古牛肉”名片。
喀喇沁旗“苗”绘新篇。在锦山镇双桥农场双通惠禾公司的现代化育苗工厂里,蔬菜苗在智能温控系统中生长。该京蒙协作项目占地100亩、投资6200万元,年产优质种苗4500万株,能够满足当地2万亩蔬菜种植的种苗需求。育苗厂负责人表示,不仅提供岗位,还教授农户技术,使其成为职业工人。运营5年来,双通惠禾累计投入近3500万元,缴纳扶贫收益金近600万元,带动2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远超当地平均水平,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助力农户就业和乡村振兴。此外,企业“双头苗”嫁接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获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设施蔬菜育苗产业基地”称号。目前,企业投入700万元开展“优质抗病茄果类蔬菜新品种培育”项目,为当地农业注入创新动能。
科技驱动 让传统农业“破茧成蝶”的革新之路
以科技为先导引领要素配置,是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持久动力的重要方式。首农食品集团发挥科技优势,引领合作地区实现从生产方式到产业形态的深度蜕变。
畜禽种业“中国芯”突破。行唐县峪口禽业公司的百万蛋种鸡产业园,采用国内先进“3+3”4列6层H型叠层笼饲养模式,年产商品代健母雏8000万只,可满足全国8%蛋雏鸡需求。峪口禽业公司技术总监表示,该公司培育的“京粉6号”,700天能产500枚蛋,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此外,企业创新帮扶模式,让当地农民获多重收益。
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十年前是沙化严重的荒漠草原,如今首农旗下普瑞牧公司打造的3.18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已成绿洲,指针式喷灌机旋转,苜蓿草随风摇曳。技术负责人介绍,通过改良土壤、科学轮作等措施,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该项目吸纳25名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还带动周边5万亩草场增产10%,年新增产值达750万元。2023年,该公司荣获“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其构建的“牧草-奶牛-有机肥”循环模式,为北方牧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渠道联动 搭建城乡融合的“连心桥”
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是产业帮扶形成闭环的关键。首农食品集团发挥自身运营及首都市场资源优势,搭建起“千乡万户小商品”与“首都消费大市场”间的网络桥梁。
餐桌上的“帮扶故事”。二商集团在门头沟区清水镇天河水村创新帮扶模式,改变深山小村命运。经调研,企业发现村里传统豆腐和蜂蜜品质好但缺竞争力。驻村第一书记于敬伟介绍:“企业帮助改良工艺,推动‘珍美天河水’商标注册,设计符合都市审美的包装。”2024年,企业助村民销售特色产品,营收22.96万元。企业创新帮扶举措,破解销售难题,打造产品代销点,向民宿、餐馆等地销售优质产品,助力壮大村集体经济。“产品+渠道”双驱动模式让穷山沟焕发出新生机。
市场导向的“可持续之道”。首农食品集团帮扶实践遵循市场规律。在青海玉树,首农玉树公司并非简单收购牦牛肉,而是帮牧民建立完整产业链,助力“玉树牦牛”打入北京市场;2024年四季度,该公司以高于市场价3%的价格收购600头牦牛,使合作社牧民增收近3000元,牧民索南表示:“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首农食品集团负责人表示,帮扶要教会农民对接市场、打造品牌,市场化运作才能让帮扶可持续。以双创中心为例,通过选品、包装、建渠道,帮扶产品复购率走高,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帮扶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
品牌互动 构建乡村振兴的“首农模式”
品牌帮扶是产业帮扶的重要抓手。首农食品集团依托丰富的品牌运营经验,打造“党建+”“品牌+”模式开展精准赋能,让合作地区的特色资源走出山沟,实现价值提升。
双创平台的“乘法效应”。首农双创中心展台上,陈列着青海玉树牦牛肉、内蒙古杂粮、河北食用菌等众多特色产品。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通过“线上+线下”双平台,帮助销售帮扶产品超1.5亿元,其中,“龙吟迎春年货节”销售额超千万元,“京彩西品”金秋行动联合15家企业,在两节期间实现销售额74.87万元。
更具创新性的是“订单农业+品牌赋能”机制。首农双创中心不仅助力销售产品,更注重品牌打造与标准提升。如河北阜平“河北醇油坊”食用油,通过OEM合作方式冠名首农“首食惠”品牌,3个月内在北京市场实现销售500万元,较同类产品增长28%。运营经理张女士表示:“并非简单买卖,而是提升产业链的价值。”
“党建+帮扶”,同心共富。“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密云区太师屯镇城子村,北郊农场党委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谋划贝贝南瓜、鲜食玉米等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芍药产业实现从药用到鲜切、从试种到产业化的转变,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长。西郊农场驻村第一书记尤洪雨扎根宁家湾村近四年,带领村民开展20余次技术培训,使基地达Globe-GAP国际种植标准水平,蔬菜成功打入高端市场。这种“党建+帮扶”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就业带动 培育“带不走的工作队”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在于人的观念、能力和干劲。首农食品集团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派驻专业团队等方式实施“赋能工程”,将帮扶与扶志、扶智相融合,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技术扶贫的“种子效应”。“不仅要送技术,更要培养本土人才。”北京奶牛中心资深技术专家张新慧扎根西藏二十年,是科技援藏的杰出代表。30年来,奶牛中心累计为西藏培训畜牧技术人员近2万人次,改良当地黄牛品种逾250万头,使每头黄牛平均年产奶量提高110公斤,助农增收超9.3亿元。2024年10月,北京奶牛中心与西藏林芝市乡村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框架协议,采取“科技援助+人才本地化”模式,共同培育适应高原环境的种公牛,并开展优质冻精的高原生产,提高西藏奶牛良种自给率,加快遗传改良进程,助力高原奶业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记”。宁夏海原县,首农举办的“肉牛科学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培训班”场场爆满,培训内容涵盖养殖技术、市场分析、成本核算等实用知识。养殖户马师傅表示,学技术后牛长得更好,去年多赚2万多元。2024年,首农食品集团在西部地区开展2750余场培训,培养众多“土专家”“田秀才”。此外,北京奶牛中心联合国家奶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牛人工授精乡村振兴班”,为宁夏、内蒙古等地学员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传授技术要领与经验,打造畜牧人才队伍,推广相关技术,带动牧民实现致富。
首农食品集团以真心和实干,展现新时代国企的责任担当。未来,首农食品集团将贯彻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紧扣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深化产业帮扶、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长效机制,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表示:“我们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做乡村全面振兴的‘实干家’,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