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下马岭、下苇甸“两站”应急水毁修复工程现场                  ■记者 祁越/摄

   近日,随着下马岭电站4#机组轰鸣声响起,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屏幕上跃动的电流曲线,标志着永定河下马岭、下苇甸两座“老兵”水电站涅槃重生——由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负责实施、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承建的永定河“两站”应急水毁修复工程提前30天实现全机组发电目标。从2024年寒冬到2025年盛夏,项目团队不仅让两座始建于上世纪的老电站焕发出智能新生活力,更以“小流量发电”“30%利旧率”“三级供电安全网”等创新实践,为首都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15个月攻克半世纪老站“手术难题”

  “这就像给一位50岁的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每一根血管都要重新疏通。”项目总工于洪才站在下苇甸电站错综复杂的管线群前感慨道。这座于1975年建成的老电站,内部盘踞着50余条功能各异的管线,泥沙淤积、老旧图纸缺失,团队需像“考古”般逐段勘察,重绘三维立体图纸。

  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两站”项目副经理曹宾告诉记者,为了抢在2025年汛期前通水,项目采用“机电设计先行法”:在进场前便联合设备厂商完成发电机组定制设计,将土建等机电的施工模式,改为土建机电同期进行,整体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下马岭电站则通过“能旧不新”原则,对变压器、空压机等30%设备进行升级利旧,节省成本超千万元。施工高峰期,200余名建设者实行“三班倒”24小时作业,在零下15摄氏度严寒中焊接机组,在40摄氏度高温下调试系统,累计召开900余场技术调度会,最终提前30天完成“不可能任务”。

   小流量发电与智能防线双突破

  在下苇甸电站中控室,大屏幕上36个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与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这座老电站的“智慧大脑”。相比原站28立方米/秒的水流发电门槛,新研发的小流量、宽负荷机组仅需12立方米/秒即可运转,使年均发电量大幅提升。“这是永定河流域公司、金河水务与专业厂家联合攻关的成果,让永定河生态补水也能‘细水长流’地发电。”于洪才介绍。

  技术革新贯穿全程:生锈的钢管全面升级为不锈钢管路,关键系统采用“一用一备”冗余设计;2.5米高的混凝土防洪墙取代红砖院墙,560米全封闭防线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三级供电网络(市电、柴油发电机、110千伏自发自供)构建起“永不断电”的安全网。尤其是110千伏系统实现“绿电循环”,电站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后反向供给自身,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3万棵树。

   从“应急修复”到“永定河样板”

  近日,记者在下马岭电站看到,新安装的4#机组正将汩汩水流转化为清洁电能,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到首都千家万户。作为北京市罕见的直连电网电站,两站承担着北京市应急备用电源职能。

  “修复并非简单复原,而是系统性优化。”曹宾指着引水隧洞解释道。新系统可精准调节生态补水流量,既缓解防洪压力,又保障下游生态需求。工程投运后,年发电量将满足10万户家庭日常用电,而“一管双机”“智能化运维”等经验已形成技术手册,将为流域水电工程提供标准化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