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荆楚大地的工程人,这些年来,我辗转于各个工程项目。这次,我前往遥远的伊拉克,在中铁六局国际事业部监管、路桥公司实施的尼苏尔立交枢纽项目工作。在这个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工作与生活的经历,令我印象极为深刻。2023年圣诞节前夕,我和同事搭乘从多哈转飞巴格达的航班。透过舷窗,目之所及是一片焦黄的大地,尽显荒芜而苍凉。飞机广播不断用阿拉伯语和英语播报信息,可惜我听不懂阿语,脑海中只反复回响着出发前同事的叮嘱:“别乱跑,安全第一。”凌晨3点半,飞机落地,干冷的空气瞬间将我包裹,那熟悉的寒意,恍惚间让我以为回到了大西北的夜晚。

  在工地上,我结识了阿语翻译约瑟夫,他是一位在中东闯荡多年的三十多岁的中国人,说起中文还带着浓重的宁夏口音。在他的帮助下,我慢慢学会了几句常用阿语,“萨拉姆(你好)”“沙克兰(谢谢)”“阿菲万(不客气)”。尽管发音不太标准,但每当伊拉克当地人听到我努力用他们的语言打招呼时,脸上总会浮现出友善的笑意。

  初到伊拉克,最令我难以适应的便是无处不在的战争痕迹。项目施工地周边的居民生活区,废弃建筑随处可见,斑驳墙面上,弹孔清晰可见。夜里,远处偶尔还会传来零星枪响。为确保安全,我们被告知非必要不外出,傍晚6点前必须返回驻地,并且出门一定要结伴而行。然而在这片残破的土地上,孩子们却格外安静且充满灵气。他们身着不合身的T恤,脚上是破旧的凉鞋,可模样干净精致,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大而澄澈,仿佛藏着星辰。我曾用手机给一个叫哈桑的小男孩拍照,他看到照片后,开心得像只欢快的小鹿,不停地转圈。“哈桑,想不想去中国?”我问他。他歪着小脑袋,好奇地问:“中国是大城市吗?有高楼大厦吗?”我点点头,他立刻兴奋地说:“那我长大一定要去中国玩!”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也开始领略到这个国家独特的韵味。每天清晨5点,路过菜市场旁废弃的铁轨,清真寺悠扬的唤拜声便在空中回荡。7点,炽热的太阳已高悬天际,宛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我们穿上反光马甲,戴好安全帽,开启一天的工作。工地的劳务队伍中有几位伊拉克当地工人,其中最健谈的当属穆斯塔法,30多岁的他,有着一张如同电影演员般帅气的脸庞。他常笑着说:“中国人工作太厉害了,跟着你们干活,我感觉自己都变年轻啦!”穆斯塔法还教我制作正宗的伊拉克烤鱼“Masgouf”。他认真地讲解道:要选用活鲤鱼,从背部开刀,却不切断鱼肚,打开后撒上盐,再往鱼肚里塞满番茄、洋葱、柠檬片和各种香料,然后架在炭火边慢慢烤制。只有把鱼皮烤至焦黄,鱼肉才能完美地锁住香味。第一次吃他烤的Masgouf时,我完全被那美味征服,连辣椒酱都顾不上蘸,忍不住连吃了两大块。他见状,笑着调侃道:“你终于变成半个伊拉克人了!”

  伊拉克的节日也别具一番风情,这里节日众多,伊斯兰新年、宰牲节、开斋节,还有一些什叶派宗教纪念日。每到节日,整个城市都弥漫着香料、烤肉和甜点的诱人香气。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连我们项目部,也时常会收到热情村民送来的椰枣和奶茶。有一次,我在工地加班赶进度,一位头戴头巾的伊拉克阿姨匆匆跑来,不由分说地塞给我一盒蛋糕,说道:“谢谢你帮我们建设桥梁,真的谢谢。”说完便快步离开了。那天晚上,我独自坐在值班室,品尝着香甜的蛋糕,那一刻,这个曾经遥远又陌生的地方,突然变得不再遥远。

  伊拉克的气候极为独特,一年两季界限分明。房东侯赛因告诉我:“在巴格达,只有春季和夏季,而且夏季特别漫长。”在伊拉克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这里夏天的酷热。气温常常飙升至50摄氏度,地面烫得仿佛能融化鞋底。工人们在烈日下干活,每两小时就得喝一次水,头盔里垫着冰袋,衣服也总是被汗水浸透。但最令我难忘的是2024年3月19日,那天,伊拉克居然下起了冰雹!我们正准备返回驻地吃晚饭,突然听到“砰砰砰”的敲窗声。跑出去一看,黄豆大的冰珠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敲打得地面咚咚作响。工地上的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仰头张望,脸上满是惊讶。“3年了,上次下冰雹还是3年前!”穆斯塔法兴奋地抓起冰珠放进嘴里尝,结果被冰得一咧嘴,那夸张的模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尽管战争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但和平的曙光已悄然显现。它隐匿于人们的笑容里,绽放在街道两旁,闪烁于学校的窗间。城市在一点一滴地重建,道路愈发平整,商店重新开门营业,街头的涂鸦不再仅有“自由”与“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的笑脸、象征和平的鸽子以及充满活力的足球。2024年夏天,伊拉克国家队在亚洲杯上意外战胜韩国队,那一刻,整个伊拉克都沸腾了。我们刚加完班回到驻地,就听见街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喇叭声。跑出去一看,上百辆小轿车、皮卡和摩托车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庆祝车队,车顶上站着挥舞伊拉克国旗的年轻人,他们尽情欢呼。小孩举着手机直播,女孩们披着围巾欢快起舞,空气中满是汽笛声、喊叫声和胜利的欢呼。“Victory!Iraq win!”哈桑一边跑一边兴奋地朝我喊。那晚,我们也被热情地拉进庆祝队伍,喝着可乐,尽情地唱歌笑闹。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战争永远无法摧毁人们对快乐的向往与追求。

  项目进入大干时期,一位叫老王的伊拉克自媒体工作者带着摄影师前来采访。他身着西装,一开口,流利的普通话令我惊讶不已。原来他曾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我要拍个视频,讲讲中国工程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他认真拍摄工地的场景,还采访了当地居民。视频发布到抖音后,迅速走红,收获了超十万的点赞。评论区里,“呀,哈比比,我是你们的好兄弟老王,感谢中国!你们是兄弟!”这句话随处可见,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谊。

  春节那天,我们项目部组织包饺子庆祝。食堂江师傅用从巴格达超市买来的面粉擀皮,用土豆泥加羊肉做馅,虽说味道算不上特别正宗,但大家围坐在一起,氛围格外温馨。我们邀请了几位伊拉克工友一起品尝,他们咬下第一口,便齐声赞叹:“哇,好吃!”穆斯塔法拿着饺子,好奇地比画着:“像我们这边的小包子,不过你们用水煮的做法太神奇了!”第二天,他特意送来一大盒甜点和一壶浓茶,真诚地说:“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年味,我们也送你们一份心意。”

  不知不觉,离家已经一年有余。回国临行前,哈桑递给我一幅他用彩笔绘制的画,上面画着长城和底格里斯河,他认真地说:“你这次休假回中国,给你的亲朋好友看看。”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望着窗外这片曾经觉得荒芜的大地,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有着淳朴善良的民众,有着温暖真挚的情谊,更有着无限的希望。和平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孩子们自由奔跑的身影,是人们耐心等待项目完工的期许,是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你们”。这一年在伊拉克,我有幸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复苏,也收获了跨越山海、弥足珍贵的友情!

  (作者单位:中铁六局国际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