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集团展台前引来国际同行驻足参观                           ■记者 董一鸣/摄

  初夏时节,全球燃气行业的目光聚焦北京。在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上,北京燃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一系列亮眼成果:全面构建的“数智底座”,“巡检精灵”的精准守护,“N+1+3”的供能系统,还有那些穿行在城市地下的36000公里燃气管网——这些跳动的能源脉搏,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城市能源安全范式,为全球特大城市燃气保供提供中国方案。

   纵横京津冀    织就三地能源“一张网”

  站在天津南港LNG接收站的观景平台远眺,10座白色储罐在渤海湾畔巍然矗立,犹如列队的“钢铁卫士”。这座年接卸能力达500万吨以上的能源枢纽,单日外输能力可达6000万立方米,超过北京市平均一天的天然气消费总量,在2023-2024冬供期的寒潮中单日最大外输量达到2600万立方米。这座接收站作为调配国际液化天然气资源的枢纽,与众多储气设施协同构建起了京津冀地区能源供应的坚实屏障,起到了区域能源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从渤海之滨到燕山脚下,217公里的天津南港输气管道如同地下蛟龙,串起天津静海、河北永清等10个输气节点。当智慧调度中心的指令在控制台亮起,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渤海湾的LNG、陕甘宁的管道气,在“四横三纵”的管网中奔涌交融。这种多气源智能调配系统,使得京津冀三地的天然气供应形成环网互济格局,即便单条管线突发故障,供气“替补队员”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切换。“十四五”时期以来,北京燃气集团已累计完成管线更新改造1760公里。特别是2024年,北京燃气集团实施了878公里管线更新改造,超额完成了北京市要求的609公里管线更新改造任务,更新长度远超往年。

   数智新突破    燃气系统装上“最强大脑”

  在世界燃气大会展览区内,北京燃气集团展台前围满国际同行。“我们通过全面推进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实现管网全面物联感知,智能监测管网安全、健康;次高及以上压力级制的场站全部建设了三维数字场站,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和数字孪生模拟分析。”工作人员讲解着以本质安全、智慧管控、优质服务为目标导向,覆盖燃气运营、用户服务、经营管理的“数智底座”。2012年,北京燃气集团在行业内率先提出“智慧燃气”发展理念,13年来持续开展智慧燃气物联感知体系建设,以及应用数字孪生、AI等技术的研发工作,积极发展智慧管网和智慧服务;在建设智慧管网的过程中,打造了由生产运行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构成的智慧管网系统,实现燃气管网运行维护全过程线上管控,燃气设施状态科学诊断。

  “智慧燃气”正在重构民生服务。家住通州的张女士通过“北京燃气”APP可以随时掌握累计用气量、气表电量、用气量分析等情况,体验智能物联网燃气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作为北京燃气集团深化“互联网+服务”模式推出的便民服务类应用,“北京燃气”APP可有效满足用户在线购气缴费等诉求,让用户足不出户实现燃气业务在线高质量办理,成为家庭能源管理的“智慧管家”。同时,北京燃气集团还积极建设可视化智能客服平台,整合应用用户服务数据,将业务移动端、智能设备端、智能服务端数据实时共享,实现各层级同时在线办公,做到数据不延时、统计不“加工”、决策不滞后,有效提升服务效率。

   绿色新赛道    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体系

  在世界燃气大会上,能源转型路径设计与可持续能源体系构建成为热议焦点。通过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系统协同融合构建高韧性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已形成行业共识。北京燃气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天然气为基础能源,深度融合风光电、地热等清洁能源,构建起了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体系,为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天津南港,一项“冰与火”的能源转化计划正在推进:通过将零下162摄氏度、LNG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冷能转化为天然“制冷剂”,该项目拟为合作企业节约大量电能消耗,同时还能帮助项目降低气化加工能耗并拓展冷能创收,最终实现节能、降耗和减排的目标。北京燃气集团积极推动冷能的综合利用,目前,冷能利用配套空气分离项目正在建设中。同时,北京燃气集团与行业领先的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技术交流合作,探索LNG冷能算力中心的技术方案,推进LNG冷能多元化分级利用。

  北京燃气集团加速氢能布局,聚焦车用与管网掺氢两大核心领域,从源头上构建零碳能源网络。在车用领域,北京燃气集团依托“N+1+X”氢能供应体系,整合环卫沼气等资源制氢,通过制加氢一体站实现氢源本地化。其于2024年建成投运王四营加氢站,同步推进平谷马坊制加氢一体站;在掺氢研究方面,发挥燃气管网优势,开展天然气掺氢技术研究,向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北京燃气集团用科技创新破解着特大城市能源治理的共性难题,彰显着传统燃气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