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东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泡子河东巷。它北起盔甲厂胡同东口,向南走百余步便进入明城墙遗址公园。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它向北可直通位于东裱褙胡同东口的古观象台脚下。我曾就读的泡子河小学就位于小巷中部东侧。东巷西侧原本还有西巷,如今已不复存在。

  小巷得名于曾经的泡子河。该河有两条水道:一条北起贡院以东,沿朝阳门南城根向南注入,后来的泡子河东、西巷就是昔日这条南北水道的一部分;另一条西起船板胡同西口,沿胡同斜向抵达崇文门东城根,再向东注入,如今北京火车站站台沿线就是昔日水道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这两条水道汇于北京内城东南角,形成一个宽阔的水面。河道之上还设石桥三座。这里是内城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沿河分布着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所以该河便被称作“泡子河”。

  “泡子河”是怎么形成的呢?追根溯源,它和元代的通惠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末学者震钧在《天咫偶闻》中写道:“余沿河细审之,见河从东北来,环吕公堂,南度石桥,折而西南,沿城向水关而去,始悟此河盖本是元代通惠河之故道。自明代筑城,将河之半段截于城内,今东便门外之河,即此河之下流,其上源则与大内金水河通。”

  震钧的猜测不无道理。当年,泡子河东岸曾立有太清宫碑。明万历年间顾起元撰写《太清宫碑记》,首句即为:

  京师之巽隅,惟水潴焉,是曰泡子河,即元人所开通惠河也。

  1285年元大都建成。为缓解京杭运河物资向大都转运的压力,1293年秋,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全线竣工。该河从昌平白浮村神仙泉引水,汇诸河、众泉之水于昆明湖,经高梁河流入西直门水关至积水潭,再由万宁桥经大都皇城东墙外流过南、北河沿,于正义路北口拐向东南,流经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和如今的北京站一带,东至通州入北运河。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近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元通惠河东南一段被圈入内城东南角,“泡子河”由此形成。

  明末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提及泡子河:

  崇文门东城角,洼然一水,泡子河也……东西亦堤岸,岸亦园亭,堤亦林木,水亦芦荻,芦荻下上亦鱼鸟……

  此时的泡子河俨然是北京城内一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好去处。沿河两岸分布有吕公祠、慈云寺、太清宫、关帝庙等众多古刹名寺。科举取士的贡院与之比邻,众多进京赶考的士子流连忘返其间,且吸引达官显贵、艺林名流在此修建宅第和私家园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此地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沦为一片废墟。清朝覆灭后,泡子河面积逐渐缩小,周边盖起大片平房。从北京内城流到这里的生活污水以及垃圾汇集于此,污秽不堪。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泡子河被彻底填平,这才有了泡子河东西巷等地名。

  (作者单位:首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