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队员正在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有效使用 ■记者 董一鸣/摄
今年“五一”假期,60名抢险队员在一级备勤中坚守岗位,为守护首都城市运行安全而默默坚守。
1989年12月,北京市政府决策建立一支能够为市政府分忧、为市民解难,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和高超技术的公用设施抢险大队。当时的北京城建三公司市政管道分公司转为“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成为当时北京市第一支公用设施抢险队伍。队伍成立30多年来,他们累计完成700余次抢险救援任务,先后受到百余次各级表彰、数十个荣誉称号,获得了“京城百姓守护神”的赞誉。
“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我们抢险大队几乎都执行一级备勤,也就是要确保60名队员和所有机械设备具备随时可出动的状态。”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副队长罗小强说。
抢险大队配备各类应急抢险设备150余台套,包括铲车、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发电机、水泵等中型设备,而人工手持单兵设备更是做到了出勤人员全覆盖。
罗小强说:“今年4月底,我们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五一’假期前,所有设备全部具备最佳的使用条件。”
抢险大队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全市市政公用设施相关抢险救援任务,而随着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向精细化转型,管理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抢险工作任务逐年缩减,抢险大队也成功转型为“平战结合”的专业团队。罗小强表示,“平战结合”对抢险大队而言是保持队员们工作状态和技术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平时,抢险大队会派遣部分设备和人员至内部施工现场支援工程建设。“比如,铲车、吊车、挖掘机等设备,都是工地日常需要的,我们的设备应用到现场,也省去了项目部采购和租赁。此外,相关人员也会跟随设备一并到现场进行作业,确保人员始终保持较高的操作熟练度。”罗小强说。
目前,抢险大队设备分布在朝阳、顺义、通州等区的基地和项目部内,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建设和应急抢险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今年位于来广营的新基地即将投入使用,将丰富抢险大队的站点布局,而队伍布置在位于朝阳区和昌平区交界的区域,可以做到朝阳北部地区和昌平区的应急抢险任务及时响应。
对于应急抢险,“10分钟”的概念在抢险大队中有着特殊意义。即从接到抢险指令到设备派出救援的出场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罗小强说:“除了10分钟出勤外,我们也有着完善的抢险流程,首先,接到任务后,当日的值班领导会立刻带领2—3名骨干队员先出发,前往救援地的路上会与属地沟通事故情况,并结合属地人员口述分析状况,调集相适应的设备和人员前往现场。抵达现场后,我们会立刻投入到抢险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中,确保大部队抵达时立刻可以投入救援工作。”罗小强说。
30多年的抢险工作中,抢险大队也逐步丰富新的抢险设备,其中,DKL生命探测仪和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可以搜寻事故中被掩埋的人员;无人机和高空照明系统的应用更是在“23.7”抢险救灾工作中成为救援先锋官,为夜间救援提供了重要的影像采集和环境照明支持。
根据多年经验,抢险大队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抢险现场的小型护筒。这种由3毫米(局部加厚至4毫米)厚铝合金制作的外径约1米的圆筒,可以为坍塌区域救援人员挖掘作业时提供一个作业空间,并可以挡住救援中出现的二次塌方,消除对救援人员的伤害,提高救援的安全性。
对罗小强来说,2025年团队还没有参与过市级抢险任务。他说:“虽然我们的职责是抢险救援,但是真的希望我们的任务为0。虽然任务逐年减少,但是团队从未懈怠,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利用新设备和新技术提升科技救援和智慧救援水平,确保365天随时可以投入应急抢险中,为守护首都安全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