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线路                                           ■企业/供图

  4月10日,市气象台发布近十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信号。4月12日,不仅风力最强,气温还骤降13摄氏度。极端天气考验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治理能力。大风还未到来,城市却已严阵以待,作为城市“大动脉”的守护者,北京地铁万余名员工成为“逆风守望者”,保障大风天气中地铁的运营安全。

  开启大风“前哨战”

  为应对大风天气,4月12日(周六)首班车起,全市轨道交通15条地面高架线路区段停运,共涉及106座车站、216公里,地下段及不涉及地面高架线路的其他线路照常运营。

  4月11日深夜,由北京地铁线路分公司项目部副经理靳东杰带领贾晓宇、高鑫两名班组骨干组成三人小组,开启了大风“前哨战”。4月12日首班车起,地铁8号线维持平西府至五福堂区段运营,8号线南端改由五福堂站进行折返。五福堂站的两组关键道岔承担起重要的折返任务,他们要确保线路设备正常运行。

  “两组道岔的几何尺寸检查完毕,全部符合要求。接触轨几何尺寸和联结零件也检查完毕,状态良好。”贾晓宇汇报道。“好的,我也检查完了道岔所有联结零件,状态良好。”靳东杰擦着脸上的汗水说。两组道岔累计600多处零部件,他们三人需要逐一进行排查。

  凌晨2:45,道岔扳动测试开始。随着贾晓宇的指令,道岔尖轨在转辙机的驱动下顺畅滑动。综控员反馈:“道岔扳动良好。”三人的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在北京地铁昌平线,4月12日首班车起,昌平线要维持区段运营,运行区段调整为清河站至蓟门桥站。由于昌平线一场一段均位于停运区段,昌平线乘务中心在4月11日列车回库阶段,将4月12日担任运营任务的5组列车分别停于清河站上下行站线、蓟门桥站上下行站线及蓟门桥站库线内。

  车辆没有入库却停在区间的情况并不多见,石磊和王子杰就是前一晚需要将车停靠在蓟门桥站库线的乘务人员。与以往收车、出勤流程不同,他们需要在接触轨停电后,从区间走到车站,并在送电前返回至区间车内。

  “00:55,接触轨停电完毕,已与行车调度员确认可以下车了,区间内行走注意脚下安全。”石磊在接到昌平线轮乘站的信息后,将列车车门锁闭,穿好背心,配戴好警示灯后,与王子杰慢慢沿着轨道向着车站走去,完成了这项大风之前车辆运营的重要准备工作。

  为乘客发放“导行卡”

  4月12日首班车起,北京地铁15号线维持区段运营,马泉营站从中间站变为终点站,面对行车组织与客运组织方面的变化,车站人员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安排。

  王兴是马泉营站乙班的值班站长,4月12日当天,需要上白班的他6:00便走出了家门,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比接班时间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了马泉营站。随后,他马不停蹄地与夜班班长交接,提前了解列车运行图,列车折返要求及支援人员岗位分布情况。班组员工也提前到达车站,投入现场保障工作中。

  上午8:30左右,车站客流开始增加,不少乘客询问转乘方式。王兴立即与夜班站长一同梳理车站到顺义城区的公交路线,并印制成“导行卡”,发放给站内各岗位员工,及时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线路指引服务。他还贴心地在车站出入口增加人员,告知乘客列车运行信息,为乘客发放“导行卡”,帮助乘客规划出行路线。

  织就严密“防护网”

  根据大风到来之前的轨道交通运营调整,作为地面线路的亦庄线在4月12日当天停运。然而在4月11日晚上,亦庄线的各个站点上,北京地铁人的身影依然没有缺席。

  风声呼呼作响,通号专业的张爽和同事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一晚他们要对亦庄线车站内的所有通号设备进行稳固度排查。

  “张姐,这个连接点有点松动,我来调整一下。”年轻的齐琛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工具。张爽点了点头。“今晚大家务必确保每一个通号设备状态良好。尤其是吊在顶棚上的摄像机、PIS,发现异常及时处置,确保设备不出现松动的情况。”经过一夜的奋战,他们没有丝毫懈怠,圆满完成了手中的工作。

  李辉是亦庄线乘务中心的带班主任,亦庄线是地面线路,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他,对安全底线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即将到来的大风也没有丝毫轻视。4月11日晚高峰,轮乘站内,李辉的手台密集地传来司机们反馈的正线运营情况,他都一一详细记录。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准确判断,及时加强提示。同时,他利用智能运维复视大屏,实时监控运营情况,与司机们共同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守护着线路安全。

  从凌晨,地铁隧道中亮起的灯光和响起的检修声音,到车站值班人员有条不紊地指引乘客风中出行。地铁的温度默默传递,作为“逆风守望者”的北京地铁人,以热忱之心护航乘客平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