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左)正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踏踏实实,耐住性子,磨炼技艺,传承精髓,良心做药。”这是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公司”)亦庄分厂中药泛丸高级技师李宁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李宁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面对荣誉,李宁说道:“给老百姓制好药是我的职业信仰,我要把同仁堂的中医药制作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25年砥砺从学徒到专家

  1999年,李宁被分配到同仁堂中药泛丸制作班组做学徒。“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5年!”李宁说。

  西黄丸先后被收入《同仁堂传统配本》和《同仁堂药目》中,是同仁堂泛丸剂型代表产品。同仁堂从1870年开始生产西黄丸,其制作技艺始终被一代代同仁堂人保存、传承,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每粒药丸直径不超过2.5毫米,大小如芝麻,每100粒药丸仅重0.3克。其不仅工序复杂,完成难度大,而且对制药技师的手法要求也很高。

  “所谓泛丸,即以水为媒,要在药匾底部刷上粘合剂,然后将混合好的药粉平铺在竹匾上,接着以推、拉、摇、移的方式,有节奏地晃动药匾,让药粉裹在一起成为小颗粒。如此反复多次,再通过阴干、闯亮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得到光、亮、圆、齐的小药丸。”李宁介绍道。

  李宁刚进厂时收到的“礼物”就是一张手筛。一只手转,一只手摇,看似一摇一转的简单动作,做起来不容易。上班第一天,李宁就摇出了一手血泡。

  为了尽快掌握技艺,李宁主动加班加点练习,手上的水泡练成了血泡,最终结成了厚厚的老茧。经过两年的努力,李宁掌握了起模子、过筛、培面、阴干、包衣等一系列技能。她在随后20多年里摇出的西黄丸足足有几十万斤。“每当看到经我手的西黄丸走下生产线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遵循了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李宁说。

  “老手艺+新技术”提产能

  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大多数采用的是手工制作。在李宁和团队的共同攻关下,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化、智能化工装设备实现了结合。她们不仅让机器有人的手感、人的观察能力,还让机器成为生产各类泛丸剂型的“多面手”。

  李宁根据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制定出“少粉多用,勤翻勤动”的操作要领,精确计算每个工序所需要的药粉数量,然后再进行粉碎,降低药粉板结率,增加对阴干中的丸药的翻动次数,减少粘连,西黄丸的成品率提高到了99%。

  李宁围绕泛丸技艺开展传承工作,并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攻关,先后完成了“优化水蜜丸剂型的生产工序”“变更小丸品种包衣辅料”“喉症丸生产的合规性”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并相继攻克了“优化水蜜丸生产工序、解决虫白蜡包衣后丸药表面附着片状结晶物、喉症丸生产合规性”等5大技术难题。她所在的分厂承接了14个转移品种,涵盖了水丸、水蜜丸、小蜜丸、浓缩丸、糊丸等剂型。目前,同仁堂已实现了仁丹、醒消丸、活血解毒丸、活血消炎丸的机械化生产,实现了药品质量和产能的提升、生产周期的缩短以及损耗的降低。

  传播技艺与文化显担当

  在李宁看来,作为同仁堂的药师,除了要有本事,还要有传承的使命担当。

  2015年,同仁堂成立了李宁首席技师工作室。“我选徒弟时,人品是首要标准。自律、认真、负责、细致,这四点缺一不可。”李宁根据徒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并要求他们谨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告诉他们要眼勤、嘴勤、手勤。目前,该工作室第一期6名徒弟已顺利出徒,第二批10名徒弟正在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学习。

  李宁始终强调“手上的功夫不能丢、不许丢,这是同仁堂的根儿”。即使工作再忙,李宁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练上一阵儿制药功夫,哪个徒弟动作不到位了,必须重来。“自己下力气摇出来的药丸,就像自己的孩子,有天然的感情与连接。”李宁说。为了传播同仁堂制药技艺与文化,近年来,李宁带领徒弟们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上,都有同仁堂药丸上下翻飞的身影。

  与丸药朝夕相处25年,在同仁堂的文化中浸润25年,李宁连续被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李宁看来,择一事,精一业,这种感受很特别,也很实在。李宁表示,她将继续扎根中药行业,在同仁堂这个老字号企业里持续发光发热,时刻鞭策自己,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