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对水质安全进行巡检 ■记者 张军/摄
跋涉千里的“南水”如何高品质地输送进千家万户?水厂都有哪些高科技用来保障水质?在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石景山水厂,实地探访现代化制水新工艺。
石景山水厂是石景山区首座以“南水”为水源的地表水厂,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服务面积覆盖石景山区及北京中心城区西部。自2021年投入运行以来,该水厂不仅结束了石景山区长期依赖地下水源的历史,而且有效缓解了北京西部地区用水问题。
把好水质第一关 工艺技术是关键
步入机械加速澄清池车间,直径25米的圆形池体正高效运转,机械搅拌的电机声与潺潺水声交织,勾勒出这座现代化水厂的工艺脉络。“机械加速澄清池集混合、絮凝、沉淀功能于一体,通过机械搅拌装置使原水与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促进水中杂质凝聚成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实现固液分离,从而大幅降低水的浊度。”石景山水厂地表水运行车间副主任王思介绍道。
经过絮凝沉淀的水被输送到主臭氧接触池,随后进入炭砂滤池。炭砂滤池采用“活性炭+石英砂”双滤料结构,单池长14米,宽9米,深6.5米,上层滤料为0.6米厚的活性炭,能够强力吸附异味及部分有机物;下层滤料为1.2米厚的石英砂,能够截留悬浮杂质。“臭氧——活性炭技术不仅能深度净化水质,还能提升水的口感。”王思补充道。
在超滤膜车间,20组膜堆以0.02微米的孔径进行超滤处理,筑起水质净化“终极防线”,将水中的悬浮物、杂质、微生物及藻类等彻底拦截。王思表示:“石景山水厂通过工艺单元优势互补,整体水处理工艺链条可组合、可跨越,能够有效应对南水北调水源因长距离输送易出现的季节性水质波动等水质突发情况,确保出厂水水质始终安全稳定达标。”最终,经过层层净化和消毒的自来水被送入清水池,通过管网输送至千家万户。
目前,自来水集团所属地表水厂均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控制,出厂水水质指标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
水质数据透明化 市民喝水更安心
在膜车间出口处的一张实验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规格的实验器材,几名技术人员一边有条不紊地操作仪器,一边向参观市民讲解实验原理。石景山水厂实验人员杨璟手持浊度仪介绍道:“水的浊度代表水中悬浮颗粒物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能够直观反映水体的清澈程度。”随即,她拿起手中的试管,对刚刚取自清水池中的出厂水进行检测,其浊度显示为0.03NTU,完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中规定的1NTU限值。“为切实保障首都供水安全,自来水集团制定了限值严于国标的企业标准,集团地表水出厂水浊度控制指标为0.3NTU,当前0.1NTU达优率已达到94%。”杨璟补充道。此外,实验人员还开展了电解水、溶解性总固体检测等实验。
为保证“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水质安全,自来水集团建立了由实验室监测、移动应急监测和在线监测组成的立体化水质监控体系,设置水厂水质在线监测设备700余台,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127处、人工水质监测点587个,全面覆盖了水源水、出厂水、管网终端末梢水等各个环节;水质检测能力提升至225项,远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规定的97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自来水集团每季度会在官网上公开43项出厂水指标、7项管网水指标,每年年初公布上一年度的97项出厂水指标,同时接受水务局、卫健委等第三方部门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曹楠说道。
曹楠表示,2024年,自来水集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相继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中“低维护——短流程膜法水处理技术与应用”项目在实际生产中,能够使传统膜法工艺流程缩短40%、絮凝剂用量和污泥产量分别降低20%,单位时间内通过超滤膜处理的水量增加30%以上,使得制水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