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云在首都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会场留影 ■企业/供图
在已开通的青岛8号线北段营线网上,一个聚焦既有轨道交通数字基础的智慧平台正逐步成型。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技术研究院数字工程服务部部长邹红云将其作为团队的重点课题之一。“全国大量正在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如何实现数字化,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更好地保障线路安全,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邹红云说。
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出来的邹红云出生于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绘的美丽地方,而她的职业生涯也如同这部小说所述说的鄂温克族一般,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日前,邹红云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谈及自己与建筑行业结缘,邹红云坦言更多的是机缘巧合。“当年,我以村里第一名的成绩走出了那片土地,从本科专业到研究生学校,从内蒙古到天津,再到北京,我更多选择的是顺势而为。”邹红云说。
毕业后的邹红云进入了BIM三维数字建模领域。从参与深圳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BIM建模,到为北京第一高楼——中信大厦BIM模型质量审核,到带领团队完成天津地铁6号线、重庆4号线2期、重庆璧铜线BIM工作,邹红云的履历绝对“硬核”。
其中,平安中心项目的地下室预留预埋及管综出图让邹红云印象深刻。在3个月的时间里,邹红云完成了将BIM三维模型转换CAD二维图纸的正向设计工作,每一层的机电管线分析和排布都经过多次修改。“虽然那时会遇到业主和领导的批评,但这也是我人生必要的成长经历。正是因为那时的反复修改和优化,让我对BIM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至今仍受益匪浅。”邹红云说。
在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邹红云没有忘记“传帮带”。邹红云采取的不是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是将大家领到生产项目一线,用现场实际任务作为授课内容,让大家亲自上手进行方案设计。通过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先后有1000多人次在邹红云的指导下理解、学习、应用BIM技术。经过实战性极强的培训后,一批BIM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朵从大草原飘来的数字“云”又有了许多新想法。在重庆地铁4号线和香港机场项目上,依靠对三维技术的应用经验,邹红云辅助增加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让获取的数字资产的数量和准确度得到较大提高。此外,她还带领团队围绕如何将数字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数字资产而努力。“我们依托院内平台和轨道交通领域专业优势,围绕工程数据进行分类和研究,并形成了服务工程建设的专属大模型,该模型可以在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对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竣工模型的自动化修正,更好地服务实体工程建设和维护。”邹红云说。
邹红云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像玩游戏一样建设和运营轨道交通”的数字孪生模式。如今,这个计划正在逐步实现。重庆地铁4号线2期工程已经逐步实现了对线路上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的数字化建模,能以构件为载体展示车站内的任意设备设施的静态信息,并进行运行监控和故障自动报警。邹红云介绍说:“例如,一个自动扶梯,我们会增设各种传感器,监控电流、电压、震动值。如果发生电流异常,大模型驱动的智慧系统会判断其可能存在损坏风险的亚健康状态,自动提示维保人员及时关注,做到‘趋势修’‘预知修’,保证线网安全。”
“很多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年代久远,需要对它们进行数字化重构,这既是对运营安全的负责,也是作为一名轨道交通人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内更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帮助。”邹红云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