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莉正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作为我国首批从事土壤污染治理的应用型人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郭丽莉18年来扎根土壤保护一线,走访踏勘的污染地块遍布祖国各地,始终奋斗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前沿。日前,郭丽莉荣获2024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健康是最本质的美。”郭丽莉常常这样说。对于她而言,环境安全是每个人健康生活的基石,而这份对美的独特理解,也让她将环境保护作为了毕生的奋斗目标。

  刚踏入职场时,郭丽莉便投身到一个化工地块修复项目中,担任现场技术员。那片厂区曾是化工生产的“主战场”,她与几名同事深入废弃厂区,进行采样、调查、设计方案、试验研究,事事冲在最前面。

  “我们离污染近一点,老百姓就能离污染远一点。”郭丽莉说。凭借着这份巾帼担当,郭丽莉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十几年如一日,她的足迹涉及国内多处大体量高难度污染地块。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郭丽莉坚信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她将污染治理的实际现场需求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成功探索“中国方案”。

  十余年来,作为技术骨干,她累计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课题9项,先后为全国29个省市的100余项典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污染地块制定“一地一策”技术方案。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垄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6项、PCT国际专利6项、参编国标5项、主编北京市工法2项,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环境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多个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郭丽莉积极实践“精准治污”,加强数字赋能,丰富综合集成、多领域协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成功开发污染精准诊断技术,解决难以准确刻画地下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瓶颈问题,通过在10余个典型污染场地现场开展应用验证,成功实现对污染风险源的“智能找”。

  她大力攻坚“绿色治污”,成功研制绿色低碳、长效安全的生态修复药剂材料和低耗高效修复装备,开发出针对于高迁移风险的六价铬修复药剂、卤代烃修复药剂等多项修复材料,开发与此匹配的原位水力压裂、可移动式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构建绿色安全高效协同的技术体系,实现对污染物的“彻底治”。

  此外,郭丽莉依托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筑巢引凤,吸引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投身环保领域,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