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谢峰/摄

  “硬朗”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能“Q弹”起来?在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经理强晓亮看来,这个奇思妙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我们项目包含6栋学生公寓,每个楼座下面都埋着让建筑‘Q弹’的秘密。地上采用装配建造工艺,二者组合也发生了‘化学反应’。”强晓亮说,经过技术核查,地上与地下的技术组合让该工程成为本市首个使用隔震体系的装配式公寓。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是北京市建设全国一流高校、打造北京南部创新高地、为本市医药健康产业迭代升级提供创新动力的战略性布局。由北京城建集团施工的一期项目包含6栋学生公寓,可提供超3500间宿舍。

  之所以说这6栋公寓很“Q弹”,还要从建筑的地下找答案。在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间,原本一通到顶的立柱被截成了两段,中间塞进了一个由两层方形钢板夹着的圆形框架。这个高度约25厘米的框架便是摩擦摆隔震系统。“我们在6栋建筑总计400多根立柱上全部植入了这套系统。因为有它的存在,我们的楼体和基础是‘分离’的。同时,依靠这些隔震体系让建筑在遇到地震波时能够保持平稳。”项目总工程师夏广说。

  项目副总工丁宁指着隔震体系说:“这套体系结构像两个扣在一起的碗状凹槽,里面会有一个金属球冠板作为隔震支座的核心,一旦发生地震等极端情况,球冠板会在凹槽内滑动摩擦,位移最大可达50厘米,公寓结构会在隔震层上整体滑动,通过球面摆动延长结构振动周期和滑动界面摩擦耗能来消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为了配合隔震体系,项目部的其他方面也进行了优化,楼梯断开处理便是其中之一,项目生产经理杜建东说:“考虑到楼座遇到地震时会整体晃动,楼体如果没有断开一部分距离,会形成建筑结构的撕裂伤,进而影响整体安全,我们断开式楼梯便解决了这一问题。”

  此外,隔震柔性连接技术也成为重要的配套工艺,由于建筑摆动期间管线也会随着运动,项目团队通过三维BIM技术对结构各类管线在地震下的变形进行预先模拟,锁定了62处管道碰撞点。这一超前模拟为工程发现了“未病”,并提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节省后期改造成本140余万元。

  为了保证隔震体系安全,项目使用了直径4厘米的钢筋作为连接其两端的结构主骨架,由钢筋铁骨保护下的隔震体系也将为公寓增加安全系数。

  地下“Q弹”隔震技术赋予了项目科技含量。而来到地上,一套名为“EMC”的装配式结构也让施工轻松实现高质量。“我们结构与传统的装配式最大的区别便是开洞更大,以往2厘米灌浆套筒钢筋连接方式的装配式构件难以做到精准,需要多名工人进行同步操作才能完成安装。如今,这套系统每块板上的灌浆套筒变成了10厘米的波纹管,结构主筋可以直接穿过波纹管上下贯穿连接成整体。”强晓亮说,“这让我们安装的构件更轻,速度更快,且不需要进行套筒灌浆,波纹管混凝土可随墙体混凝土共同浇筑,质量更容易把控。”

  在夏广看来,这套体系最核心的便是灌浆的密实度,“无论是传统注浆,还是新系统灌浆,密实度都是构件安装牢固程度的核心指标。我们联合混凝搅拌站共同研发特种材料,将原本粒径在3厘米以内的混凝土骨料筛选至粒径不得高于2厘米,再搭配其他技术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在空腔内的流动性,确保灌注充盈饱满。”

  春节后,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迅速组织劳动力投入到装配式结构、各功能房间的样板施工策划,以及机电管线预留预埋等施工中。根据施工安排,今年4月底项目首栋建筑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7月所有建筑完成既定封顶目标,公寓内部的二次结构和机电管线安装工作也将先后插入,确保2026年7月项目达到竣工交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