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承平高速路                                           ■记者 周宇杰/摄

   2月28日,2025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召开。记者获悉,2025年,本市将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对外交通网络和多网融合市内交通体系,实现轨道、道路、桥梁等设施交互,从网络上实现设施串点成线、连线成网,从体系上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5%,地面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站点占比达90%。

  持续深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强化“硬联通”,进一步畅通“轨道上的京津冀”,持续推进铁路列车多点停靠,加快区域快线平谷线建设;提升路网联通水平,力争实现承平高速、京平高速改扩建等建成通车,加快108新线高速、国道335等跨界道路建设。提升“软联通”,推动通勤定制快巴线路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开通天津至环球影城首条旅游省际班线,开行大厂至地铁潞城站接驳公交线路。

  持续完善市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与重点功能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交通联系以及重点功能区之间快速联通,推进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建设和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北京西—良乡)整体提升工程,实现京密快速路、北清路快速化改造,通马路改扩建通车,创建300公里“美丽乡村路”;打通黄渠南街等40条以上“断头路”,建成20条次支路,完成15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优化断面设计,提高道路连通度。

  加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多种出行方式围绕轨道优化布局,做好衔接。高质量开通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等2条(段)线路和8号线大红门站;推进既有线网优化提升,加快国贸站换乘通道改造,完善站点引导标志;优化运营组织,持续周末常态延时运营、重点时期延时或提早运营,满足出行需求。推进轨道公交融合发展,逐条、逐区域梳理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优化公共交通供给。建设东花市等6个慢行示范街道,重点完成50个地铁站和40个学医景商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整治提升,围绕轨道站点做好不同圈层换乘衔接。

  强化多元化出行服务供给,打造便民综合交通体系。优化30条既有通学、通医、通游多样化公交线路,打造30条敬老爱老公交线路,持续推动公交场站错时开放,缓解周边停车、充电等难题;提升停车设施供给、服务水平,新建和错时共享停车位3.5万个;优化机场、火车站汽车租赁服务供给,增加高速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充电设施,完成1000处盲道缘石坡道升级和30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建设。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以系统思维推进交通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金融街等重点区域治理,“一点一策”常态开展“学、医、景、商”周边交通综合治理,提升交通环境秩序;完成30项疏堵工程和6处堵点治理,整治提升京港澳高速等重要通道沿线环境;持续推进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优化广安门桥等17座桥下空间利用,打造花园桥区;持续推进机场、火车站优化升级,打造最美进京第一印象。

  持续深化智慧交通基础、大脑和场景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服务能力。推进智慧信控应用,全市信号灯联网总数达7000处、绿波道路达350条,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0平方公里区域内信号灯配时动态优化,提升出行体验;深化北京MaaS2.0建设,持续优化完善、丰富拓展服务场景功能,常态开展碳普惠活动,激励引导公众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