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湾路1号楼”更新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朝阳区百子湾路旁,一座被绿色围挡包裹严实的住宅楼正悄然发生着蜕变。

  作为1976年投入使用的住宅楼,这栋名为“百子湾路1号楼”的建筑当仁不让地成为百子湾地区楼龄最长的住宅楼。

  去年9月,这个服务属地居民近50年的“老朋友”开启“重生”之路,如今的新1号楼即将完美亮相。

  对北京建工五建集团项目经理王建锋而言,1号楼的重生背后,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个项目改造可以简单概括为‘穿新衣和戴新帽’。我们克服了合居户这一老旧小区改造并不常见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老旧小区更新的新路。”王建锋说。

  所谓“穿新衣和戴新帽”便是项目改造的方式。王建锋表示,“穿新衣”便是围着既有楼体边缘先打下一圈桩基,并以桩基为根向上“生长”出一圈“混凝土外衣”来包裹住建筑。由于包裹建筑还包含屋顶,“戴新帽”也由此而来。

  对于如何让“新衣”更加贴合“身体”,技术团队采取向原有建筑外墙中心打入钢筋作为拉结点,以此向外拽住“混凝土外衣”,形成稳定的受力结构,确保了“外衣”与“身体”紧密贴合,同时,“外衣”不仅要包裹外墙,还将屋顶也整体包围起来。“如果用专业术语来表述,这种施工方式称为‘外套式加固’,其适用于主体结构具备使用条件,但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王建锋说。

  由于1号楼存在产权多元化的情况,此次改造除了进行整体外套式加固外,还将进行楼内上下水改造,以及对厨房和卫生间的改造,并完成室外路灯架空线入地,修补破损道路,完善公共照明,通信架空线入地等工作。

  王建锋表示,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便是楼内的12间合居户,这种房子使用者只有承租权,产权依然在企业,1套内存在2个家庭共同使用的情况,改造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比如按照最初的划分,阳台和次卧属于一户,而主卧和客厅属于另一户,普通老旧小区改造应从客厅拉线为阳台供电,但是在这个项目,施工人员则需要相对麻烦地从次卧拉电,并为这一套配备2个电表。除了用电,还有用水问题也成为其他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没有遇到过的,要将方案与建筑权属更加契合,为团队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王建锋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总结出此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方法,为全市同类型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多借鉴。”王建锋说。

  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整栋建筑被周边的平房和其他楼座包裹,最近处距离既有建筑仅有5米,现场的通道宽度甚至不能并排停下两辆私家车。王建锋说:“施工中我们每天材料用量都必须极为精确,料不卸车直接运抵作业面成为无奈之举,很多时候材料只能由工人采取人拉肩扛的传统方式搬运到作业面,这些都增加了施工难度。”

  该栋楼施工开始前项目部需要对每一套的结构尺寸进行复核。由于本次改造不涉及居民卧室和客厅,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做到改造后的卫生间和厨房的面层尺寸尽量与居民原有装修保持一致,复核工作需要较大的耐心,更需要精确到毫米的个性化方案。

  增加“外衣”后,整个建筑的北侧向外扩展了1.2米,而南侧则扩大了1.6米,每一套的使用面积增加了约10平方米,“此改造由政府出资,根据政策要求,这10平方米的面积可以提升居民们的生活品质,让改造完全服务于居住属性。”王建锋说。

  根据施工安排,项目住宅部分预计在今年5月底达到交付居民的条件。室外绿化、道路等配套工程也将在8月底全部完成,届时这栋50年的老楼将再次焕发活力,而其中总结的经验也将成为本市老旧小区改造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