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艺术中心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的中国杂技艺术中心项目院内,6根半人多高、灯杆粗细的装置前,四五名技术人员正聚在一起仔细研究。“我们要用这6根液压顶升装置将吊挂架体提升至近40米高的空中,如同一顶帽子扣在建筑顶部。”项目执行经理周朕说。

  在顶升装置旁边,是43米高的巨大“八宝盒”造型的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主体结构。走进其中,一个从中心向四周呈现放射状的钢结构网架平铺在地面,几名工人正手持焊枪进行作业,黄白色的焊花四处飞溅。很快,这个重达180吨的“帽子”在6根液压顶升装置的合力作用下,于一天内爬升到指定位置。

  作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国杂技艺术中心由北京演艺集团运营使用,将成为北京第一座杂技专属演出和训练场馆以及第一座专业曲剧剧场,打造以杂技秀、戏剧、戏曲为主的国际化演艺舞台。项目由1950座大型综合剧场、800座剧场、300座多功能合成小剧场组成,为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曲剧团提供演出场所和排练用房。

  首批提升的“帽子”只是屋顶8层悬挂架体中的前两层。项目技术负责人宋朋说:“吊挂架体是服务于杂技表演各类装置设备安装的平台。比如安全绳、升降灯光等设备都需要安装在这些架体上,杂技表演能否成功,这8层‘帽子’的作用至关重要。”

  仔细察看架体,仅仅这两层架子就有30多个主要连接点,加上辅助连接点的话共有接近100个吊点需要通过顶升进行连接。而这些连接点的顶升误差,通过最先进的智能建造系统进行控制,可以将偏差控制在毫米级。

  在周联看来,相比室内的“帽子”的精确控制,建筑的“外衣”看似是有些粗线条的混凝土板拼接工艺,但其控制精度丝毫不亚于内部钢结构安装。春节后,项目的技术攻关重点便是对外装饰板的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其中,高强度UHPC混凝土成为建筑“外衣”的关键材料。这种材料的制作原理可以理解为把不同材料按尺寸细分,然后分步添加压实,如同在装满大米的缸内再放上小米,小米会随着缝隙进入缸内,让整体结构更加紧密,其抗压强度、断裂能等指标高于现有产品数倍。

  整个建筑呈现“八宝盒”造型,这使得建筑外围形成了多变的双曲线造型。宋朋说:“整个外装饰板围着建筑一圈,很像‘橘子瓣’的组合。考虑到造型多变,我们在春节前便启动了方案深化,将外装饰板切分成上千块小板块进行精细加工,再运抵现场进行拼装。”

  目前,深化方案已基本完成,生产厂家正将其分批加工送达现场,待室内吊挂架体完成后进行安装,在整体结构卸载完成后将为建筑“穿衣”。在技术方案中,每块装饰板的拼缝都将严格控制在8毫米,周朕说:“由于建筑主体是钢结构,存在热胀冷缩的变形情况,板块之间预留8毫米的缝隙,就是为了建筑热胀冷缩时提供变形空间。同时,将所有缝隙控制在这一宽度,也是从视觉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可以保证建筑外观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穿衣戴帽”能够顺利推进,还得益于项目在春节前的提前策划。中国杂技艺术中心管线布置复杂,专业功能需求多。春节前,团队聘请了8家专业单位,围绕工程建设全流程开展一次总体深化设计分析,对后期面临的施工工艺和工序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将图纸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项目优化了诸多方面。“很多问题都在春节前就提前发现并及时解决了,这才让我们在春节后能够更加专心地投身到‘穿衣戴帽’的核心技术攻关中,确保工程建设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周朕说。

  根据施工安排,整个项目将于2025年底完成封围,实现整体外观亮相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