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介绍,过去一年,三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和“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成绩斐然。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南介绍,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近七成,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北京、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个和2.5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需求潜力不断释放。

  “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建红表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的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至2024年的1万多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蓝图到现实,短短一年多时间吸引135家科技企业入驻;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