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二期)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旁的一间会议室内,四幅画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多彩的画布上是一所崭新的校区,画的作者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而在这间会议室外,画布上的学校在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建设者手中已初具雏形。
春节假期后,工程全面复工复产。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天通苑地区新增近千个小学学位,预计整个项目将在今年8月底完工。
在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二期)项目经理王洋眼中,孩子们对新学校的期待已经成为团队新春奋斗的动力。“从去年7月份正式开始建设,我们团队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目前,各项既定任务正按计划推进,能够确保工程按期完工。”他说。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二期)项目位于昌平区天北街道,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包含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及部分配套用房,以及由一个300米跑道环绕的操场。
项目总工程师张再远对施工中的点滴细节记忆深刻。地下处理是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整个基坑面积仅8000多平方米,却要进行6种近4000根不同形式的桩基施工。由于地下含有大量杂物的杂填土,这种松软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支撑学校的主体结构。若将基础土壤全部挖走并换填,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团队只能另辟蹊径,从桩基施工方面想办法,抢回施工进度。
考虑到基坑内局部没有地下室的情况,技术人员通过计算分析,保留了无需开挖区域的土壤。为了提升基础承载力,技术人员预先向地下打入碎石桩,这种桩通过扩孔的方式挤压松散土层,增加成孔周边区域的土层密度与强度,再灌入碎石撑起地层,提高土壤的承载力。随后插入的抗拔桩和CFG桩分别用于抵消因地下水位较浅导致的结构上浮以及提高土层的承压能力。此外,钢管桩、三轴搅拌桩、护坡桩的应用,在基坑内的各个角落搭建起坚如磐石的地下支撑体系,为整个项目地下部分构筑起一张隐形的“巨网”,确保基础能够安全地托举起建筑。
由于整个项目位于已建成二十多年的天通苑住宅区内,在解决地下施工难题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克服了地下各类管线密布所带来的导改难题,确保工程按时推进。
在教学楼顶楼的施工现场,脚下的楼承板铺装已接近尾声。张再远说:“我们即将开始为这些波浪状钢筋和钢板组成的地板‘骨架’浇筑混凝土‘肉身’,未来学生们将坐在由它构成的地面上学习知识。”
站在教学楼上向南望去,综合楼的结构已全面露出地面,一根根竖向立柱的钢筋如森林般四散矗立。“未来,综合楼东边将是学校的阶梯教室,西边则是风雨操场,确保学生们在特殊天气下也能有地方进行运动。”王洋说。
在综合楼南侧便是室外操场,虽然尚未动工,但这个室外体育场的地下也暗藏玄机。王洋说:“整个二期项目将采用深埋地下120米的地源热泵系统,为教学楼和综合楼提供制冷或供暖的能源,实现学校后期的绿色运行。”
每当从现场回到会议室,王洋和同事们都会不自觉地看几眼学生的画,“这些画对我们团队是巨大的激励,我们将全力以赴,高效推进工程建设,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王洋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