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项目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我们团队的研究项目南、北区的机电管线排布与优化调整方案,为春节后全面进入机电设备安装创造了有利条件。”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项目经理路伟伟说道。
“国之重器”择址怀柔科学城
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二期建设内容,也是目前唯一立项建设的“十四五”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项目。
该项目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聚核区,总建筑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其建成后,将结合一期项目形成更为成熟、先进的实验园区,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并全景式研究和解析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范式变革。
路伟伟认为,高精尖工程带来的技术难题较多。其中,辐照室和回旋加速器的专用房间因特殊需求,要求墙体最厚达到1.7米。为了保证墙体无裂缝的工艺要求,施工人员在加固模板时,除了在横向墙面增加支撑密度外,还在侧面采用贯穿钢筋进行拉结加固。“拉结手段可以让混凝土在模板里保持稳固,待墙体凝固后成型效果更好,再搭配严格的养护工艺,可实现特殊墙体的完美无瑕。”路伟伟说。
“钢混小组”实现精细化管理
“建筑的根基在地下,我们成立了混凝土和钢筋两个工作小组,用精细化作业实现项目高质量建设。”路伟伟说。
根据使用功能,该项目被分为南、北两个区进行施工。项目部首先将管理人员按照岗位进行划分,形成两个小项目团队,实现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在7250平方米的地下室里,不同尺寸的标高就有十余个。设立的混凝土专项小组进行三维建模,精准明确每一个坑的上下口线的位置及尺寸,并指导现场开槽工作。为了让三维图纸准确落地,该工程对于基底标高采取“人工+机械”的开挖模式。项目总工程师左伦源说:“由于基础为卵石层,在挖掘时,我们先由人工清理大石块,再使用挖掘机进行土方挖掘,最后进行修整,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基础标高能够和三维图纸一致。精细化挖掘也为我们节省了5%的混凝土用量。”
钢筋小组成员竭力确保在设计规范内优化每一根钢筋的使用,同时对“废钢筋头”进行分拣再利用。左伦源说:“由管理团队接手此项工作,让每一厘米的钢筋都能用在关键位置,整体地下钢筋用量同比减少了5%。”
因地制宜促生产效率再提速
对生产经理郑华锋来说,施工组织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技术方案能否准确落地。
整个项目仅有西侧一条南北贯通的道路用于进出。“没有循环路意味着无法形成大面积循环作业,因此,生产团队将项目分区并细化施工进度。”郑华锋说。
最终,地下部分被划分为6个区,地上部分划分为3个区。路伟伟说:“我们针对分区确定工序先后、材料进场的数量和时间,以及工人安排与组织等一系列问题,且每天通过专题会议进行落实。”
“递推跳仓法”工艺是精细化施工的代表。相比跳仓法的隔区施工,此工艺跳的不是区域,而是以7天为单位的时间,让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和应力释放更加“痛快”;同时采取带模养护的工艺,实现了整个墙体最高的验收合格率。该项目成为怀柔科学城首个应用这种工艺的项目。
在地上钢结构施工时,为保证钢结构安装的准确,管理人员将图纸上的每一节钢结构进行编号,并就生产计划与生产厂家反复沟通加工尺寸、生产周期、运输时间等问题。“每天进多少料,从哪里起吊,哪些地方可以临时堆料,这些问题每天都要确定。否则,材料积压会严重影响进度,‘今日进料、今日用完’成为施工百余天的常态。”郑华锋说。
最终,该项目主体结构仅用120天实现封顶,比计划提前约7天。“我们正在进行机电管线的深化设计以及后期装修的组织工作,针对项目进行功能区划分作业成为节后的重点工作,团队将全力以赴,确保2026年该项目按时投入使用。”路伟伟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