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树军正在工作中                                                   ■记者 夏晖/摄

  “每天天安门亮灯,我都要巡视一遍,把每一盏灯仔仔细细地看一遍,这个工作,这个路线,我走了25年,8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每一盏灯都是我的朋友,我熟悉他们的脾气性格,它们的寿命,这么多年下来,这些灯和我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我和这些灯做到了零差错、零事故,我感谢这些灯,它把我们都照亮了。”天旅集团后勤服务部维修班班长牛树军说。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目光曾汇聚于那座屹立数百年的城楼。历次重大活动和盛大庆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辉煌与奋进。而在这些光鲜背后,有一群人默默奉献、始终坚守在一线,确保每一盏灯、每一项设备都能在重要时刻发挥出最佳的作用。牛树军便是其中一员。

  25年坚守与热爱

  牛树军的故事,要从1999年4月讲起。那一年,他来到天安门地区工作,成为天旅集团后勤服务部的一名维修工人。此后的25年间,牛树军一直扎根在天安门地区的设备设施维修保障一线,见证了多个重要历史时刻。

  作为维修班班长,牛树军的职责繁重而细致,尤其是在天安门城楼的照明设备维护上,他经历过传统的老配电柜、保险丝时代,从1999年更换的25瓦白炽灯到节能LED灯,老式保险丝换成了如今的空气开关,牛树军亲历了从传统照明设备到现代智能LED灯具的技术革新。天安门城楼一共拥有的一千余盏灯,每盏灯的位置、亮度、维护周期,甚至于每个灯具的工作状态,牛树军都了如指掌。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也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精准掌控每盏灯的“脾气”

  “每盏灯的情况我都知道。”牛树军常常这样自豪地说。天安门城楼的照明系统,并非简单的日常照明,而是承载着历史、象征着庄严与辉煌的灯光。这些灯具有着不同的“脾气”:有的灯需要定期检查,有的灯则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故障。牛树军根据经验,将每盏灯的工作状态和维修周期都一一记录,并按照严格的计划进行维护。

  每天降旗仪式开始之前,牛树军都会提前穿戴整齐,降旗仪式结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他就要在人群中穿行,仔细的检查每一盏灯的状态,每到一个检查点,牛树军就要拍照上传灯光的状态到工作群中,还会观察一会儿,才放心前往下一个检查点,他为天安门的每盏灯都做了独有编号,很多瞬间,他觉得这些灯都有“生命”。

  “零差错”保障重大活动

  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历次重大活动和盛大庆典中,天安门城楼的设备设施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而每一次活动的顺利举行,背后都有牛树军和他的团队的辛勤付出。在这些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中,牛树军始终保持“零差错”,无论是设备检查、灯具安装,还是临时修复,他都能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天安门城楼上的灯光在任何时刻都能完美呈现。

  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中,牛树军和团队为了确保活动当天灯光系统的正常运转,提前数周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在活动当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电力负荷波动,牛树军带领团队迅速进行了技术调整和应急处置,最终保证了天安门的灯光效果没有任何闪失,所有设备运行稳定。

  从爬梯子到扶梯子

  牛树军常说:“无论工作多么简单,做到最好才是对自己的要求。”带着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追求,牛树军十分注重团队的培养与合作。他经常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带领年轻的维修人员逐渐成长。在他看来,团队的凝聚力和默契配合,是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

  对牛树军而言,天安门不仅是一个工作岗位,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和情感的地方。如今,年龄越来越大的牛树军,攀爬梯子给天安门城楼高处换灯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有高处作业时,牛树军为年轻工友扶着梯子,嘴里不时地叮嘱,这是他心中的传承与担当。每当站在这座象征着国家尊严和人民信念的城楼下,牛树军都会感到一种从未改变的责任感。无论设备如何更新换代,工作如何复杂多变,作为一名维修工人,他始终坚定地坚守在天安门华灯之下,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