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兵正在进行检修                                             ■通讯员 张添翼/摄

  自1985年起扎根检修一线,现任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修程中心质检员的贾建兵,迎来了41年检修生涯中的最后一班“春运岗”。同事们评价,老贾的性格沉默而深邃,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数九寒冬,停车列检库内温度较低,检修工作开始,贾建兵拿起对讲机,沉稳地发出指令,列车正式进入“深度体检”模式。41年间,北京地铁从“马蹄形”织成了“一张网”,列检库悄然成为了贾建兵的第二个家。节日期间,高强度、长时间运行,车门行程开关容易出现故障。一组列车48个车门,贾建兵逐一查看并记录车门工况、磨损程度、行程开关使用状态。车厢内,他目光如炬,电子地图的每一个像素、座椅电暖的每一丝温度、贯通道连接处的每一道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电气柜内,电气元件与配线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老贾手指穿梭其间,仿佛在与它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个元件状态都被他铭记于心。车旁,从吊挂部件的紧固到母线的连接状态,再到每一个迟缓线的位置,他都能从中捕捉到安全信号。车下地沟中,他半蹲着,眼到、手到、心到,弯腰、抬头上百次,小到垫片、螺丝,大到轮对、电机,确保它们都能承受住严苛的考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检修方式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手段所取代。谈及北京地铁的沧桑巨变,贾建兵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而今,传统分散式的零部件与繁复线束布局已被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所取代;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轮缘检测、镟轮作业、门控器自主维修等关键环节注入强大动力,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可靠性,也让检修工作变得更为便捷。贾建兵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反而需要检修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强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2025年春运,他像往常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希望后来人继续守好这片‘责任田’,我也会经常坐坐地铁,转一转、看一看,感受北京地铁的每一次进步与变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地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