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养·颐寿嘉园善果寺项目——二环内的养老院,直通宣武公园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越来越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北京,京能集团所属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康养”)正在用实际行动绘就高品质养老服务新图景。北京康养成立3年以来,以服务于国家战略为要务,构筑养老服务大生态,搭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养老产业上下游布局,打造了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服务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优质保障。


使命在肩    从零起步探索突围

        2021年10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积极培育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京能集团肩负重任,牵头成立了北京康养集团,在惠民生中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

        国企入场亮出的首张名片就是积极破解历史遗留非经营性资产移交难题,推动培训疗养机构向养老服务设施转型。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旨在通过改革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持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当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土地房屋划转,人员安置、编制调整,既没有相应政策,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对一家刚起步的企业而言,可谓重任在肩,举步维艰。”北京康养总法律顾问王新朋回忆说。

        怀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北京康养搭建了匹配培疗改革“接管转”各环节组织架构,设立了负责资产接收和接收后管理的部门,并成立了工作专班,积极对接,通力协作,紧盯机构划转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环节难点,逐项细化解决路径、压实责任,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转型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设施改造进度、服务内容调整、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开了一个先河,靠着一次次摸索,沉淀智慧结晶,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北京的方案、模式。”王新朋说。

     北京康养·颐寿嘉园护理员陪入住长者练习钢琴

        在顺义区潮白河畔,北京康养·颐寿嘉园犹如花园一般,四季常绿,风景宜人。在北京市和顺义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发改委、市规自委等部门强力推动和市民政部门全力帮助下,2023年5月,作为全市首家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服务设施试点项目,颐寿嘉园顺利转型开业,项目设计200余张专业养老床位,达到了北京市养老机构四星标准,中式风格装修,实现数字化管理和适老化设施的全覆盖,可为“自理、半自理、失能、认知症”等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开园以来,入住率超过95%,开创了资产划转、权证登记和适老化改造的“北京模式”,成为全国培疗机构转型的改革样板。

        发展至今,北京康养累计完成27家培疗机构资产接收,“一家一策”,并制定精细化转型改造方案,将原大兴团河民警训练中心转型为康养人才培训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双师”基地核心单位;将原北京市审计局培训中心、统计局培训中心转型为护理院,探索培疗机构转型发展医养结合新路径。

国企一盘棋    做实养老服务大平台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如何让“银发一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在我国老龄工作顶层设计指导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大市场,促进相关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成为趋势。

        北京康养以3年时光作序,聚焦“国之大计”“企之要事”,凭借“三个增长”“三个创新”“三个突破”,先后完成了对诚和敬、颐寿轩、老年福以及金隅集团所属养老服务公司4家养老公司的划转,组建了首都国企健康养老“北京队”,为新时代首都养老事业、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国资力量。

        “一盘棋”效应很快得到了体现。2022年11月疫情期间,北京养老服务机构和市级医疗单位出现临时性养老护理需求,需要及时填补养老护理服务缺口。北京市市民政局紧急委托北京康养承担全市养老护理员的应急储备保障任务,负责组织和安排千名护理员的招聘、食宿、培训等储备保障工作,在确保全程闭环管理的要求下,将具备上岗条件的护理人员输送到指定的养老服务一线岗位。

        接到此项紧急任务后,北京康养迅速响应、高效落实,各级干部职工接力支援、奔赴前线,克服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以及时间急迫等不利影响,高标准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应急储备任务。在市级养老护理员储备任务紧锣密鼓推进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北京康养迅速协调备勤酒店、及时招募护理人员、严格做好备勤管理、精心开展培训教学、安全转运上岗人员,确保各项环节组织有序,各项任务高效落地,充分展示了首都国企过强过硬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京康养全面梳理养老服务工作思路,对产业布局和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系统整合与盘点,严格把控服务质量,做实养老服务大平台,构建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如今,一张上下通达、相融互促的养老服务布局网络日渐清晰。

     北京康养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士为片区长者测量血压

        在集中化运营的同时,北京康养聚焦首都养老服务现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3年的时间里,北京康养已经成长为一家基本具备全产业链发展能力的健康养老综合服务集团,产业链条涉及居家、社区、机构、旅居、智慧健康、适老服务、人才培训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

        企业发展的背后,是北京康养“当好政府助手、服务京城百姓、引领行业发展”的初心使命。“回顾北京康养集团成立,普惠养老服务是我们最核心的使命,目的是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北京康养副总经理张硕介绍。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北京康养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谋定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布局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联合政府、市场和家庭,共同开创养老服务新局面。

普惠养老    创新完善首都养老服务新模式

        针对99%的老年人居家养老,1%的老年人机构养老这一实际情况,北京市启动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

        2022年10月10日,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正式启动。该养老服务模式是北京市民政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为总体思路,以“政府引导、国企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为创新重点,制定的一项聚焦解决全市99%老年人居家养老主要矛盾的全新举措,由北京康养集团作为运营主体,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开展首批试点工作。

        北京康养集团作为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主体,将牵头搭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集合全国优秀的养老服务团队,统筹辖区内养老照料中心、驿站、物业、家政、医疗、餐饮、志愿服务等各类涉老服务资源,持续发现、收集、提供多样化、全类别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建立“管家式服务”的工作机制,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总服务台”,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首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品质化、亲民化的24小时就近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康养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市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自2022年起,北京康养在白纸坊启动北京首家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几年间,北京康养落子不断,在北京城六区建立了37家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涵盖朝阳、海淀、石景山、怀柔、平谷等区域,在填补产业空白的同时,也开启了区域养老服务新篇章。

        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探索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五端九化三覆盖”运营模式,建立“北康养e家”为老服务平台,搭建起了“线上+线下”社区居家服务网络。针对居家服务痛点,推出京慧养“5+N”整合照护服务产品,由医生、护士、个案管理师、管家、护理员等5类专业服务人员,共同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集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个案护理、管家上门等多项整合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00余个,提供为老服务超20万单。“北康养e家”综合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19.2万人,平台满意率达“100%”,为破解全国超大型城市养老难题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方案”。

        “能在家门口养老,真好。”今年85岁的张大爷由衷地感叹。几年前,张大爷因糖尿病导致偏瘫,成了半失能老人。2023年12月,北京康养所属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业后,张大爷搬到了这里。“这里就在我家门口,周边是我熟悉的环境。白天老伴来这里陪伴,朋友、家人随时可来探视。我住得舒坦,心情也愉悦,这段时间还胖了几斤!”张大爷说。

     北京康养昌平区敬老院长者入住环境

        作为北京首个集居家、机构、社区“三位一体”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试点单位,北京康养紫竹院养老服务中心将“家门口养老”变成了现实。该中心兼具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涵盖“七个中心”,即资源整合协调中心、全龄照护服务中心、服务监测调度中心、智慧健康管理中心、膳食营养指导中心、老年终身教育中心、志愿服务动员中心,为老年人打造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供给新场景,服务范围辐射紫竹院街道2.86万名老年人。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服务保障作用,北京康养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路径,创新北京首家“养老院+护理院”医养融合公建民营示范项目——昌平区敬老院,规划床位560张,为属地及周边地区的老年人提供“居、医、养、食、乐、智、安”“七位一体”的医养融合综合养老服务,打造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样板标杆。同时,北京康养在昌平天通苑和在朝阳双井分别完成了首个“养老驿站+护理站”模式和首个康复护理站项目的落地。当前,北京康养正在加快建设顺义新城公建民营养老项目,拟打造市级普惠康养服务示范基地和北京市医养融合型康养服务综合示范基地,满足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3年来,北京康养紧密贴合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紧盯市场发展趋势,主动出击,精准发力,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北京康养管理养老项目44家。其中,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29家,养老院12家,护理院3家,运营养老床位4200余张,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15个。此外,还有旅居酒店7家,护理站3家,康养人才培训基地1个。

数智先行    引领养老产业新发展

        在积极探索普惠型养老模式、助力社区和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同时,北京康养不断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提供多模式养老服务,通过品牌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满足多元养老需求。

        北京康养在北京民政局的指导下,率先构建了“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服务网络,参与成立北京“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联盟,联盟汇集158家优质养老机构,能够为北京活力老人提供100多个旅居养老目的地以供选择;已完成河北秦皇岛、张家口,以及内蒙古、山西、海南、云南等10条旅居路线的设计,发送多个旅居康养定制团;完成20家旅居基地签约工作,旅居卡业务开发中。

     北京康养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陪入住长者做益智拼图

        在丰富产品内容的同时,北京康养积极为广大老年人探索数智颐养新路径,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助力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北京康养集团独立研发 “北康养e家”小程序,统筹了业内优秀的养老服务团队,建立“管家式服务”的工作机制,搭建社区居家康养总服务台”,集合了运营管理后台、供需调度地图、服务质量监管、400求助呼叫在内的综合性、数字化养老服务系统,为健康养护奠定了“数智化、可视化、信息化”的服务基础,有效解决居家助医等“急难愁盼”的刚性问题,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累计注册用户近20万人,平台满意率达“100%”。由北京康养承接运营的北京养老服务网,汇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助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全市养老服务信息“一网通查、一网通办”,日均访问量达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成为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的“平台商”。

        北京康养主营业务蓬勃发展,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凭借对行业经验的探索,围绕人才培养、康复辅具、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主体产业、关联产业和衍生产业,一体化推动养老服务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依托北京康养人才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养老服务学员超过1万人次,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加快布局康复辅具业务,推进与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合作,依托北京康养运营的养老机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及养老服务驿站等,计划打造覆盖全市的适老产品及康复辅具租售服务网络。

        3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康养以国企匠心持续服务首都民生,形成了一批破解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方案”,擦亮了首都养老服务的金名片。新时代有新的使命,新起点有新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这也为北京康养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索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银发一族守护最美“夕阳红”,奋楫扬帆,未来可期。

 ■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