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场景                                  ■企业/供图

        前不久,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主导的门窗行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咨询会上,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工新材公司”)下属的北京建工茵莱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茵莱公司”)作为五家代表之一,围绕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作为北京建工集团材料领域的专业企业之一,始于混凝土产业的建工新材公司在稳固混凝土及相关产业地位的同时,持续聚焦新材料、新产品的科技攻关、市场布局,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谋划新产业    下好先手棋

        建工新材公司原为北京建工集团下属商品混凝土中心,2003年,经过改革重组正式更名。

        如何理解“新材”二字的战略意义,建工新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登平认为,混凝土板块和新材料板块是公司发展的两翼,做强、做优、做大混凝土产业这一翼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并将其作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翼,逐步做到均衡发展、两翼齐飞,最终实现在建筑新材料领域越飞越高的愿景。

        正所谓下好先手棋,谋定大市场。建工新材公司持续扩大新材料板块。本世纪初,茵莱公司正式挂牌,成为聚焦门窗行业发展的新材料企业,其产品以极高的保温隔热性能,先后三次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窗户的首选;借助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金支持,围绕被誉为世界上最轻保温材料的“气凝胶”,该公司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如今其产品已经成功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作为检测机构的北京建工恒均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检测公司”)更是从常规的混凝土及制品检测向建筑行业等多领域延伸,积极参与到郊区地质灾害普查工作中,在履行国企担当职责的同时,扩大业务范围。其以风力发电混凝土基础产业上下游的模具、内部构件为代表的全流程产业服务业务,成为企业探索新市场的成功范例。

         塑造新产业    描绘好未来

        企业的创新驱动需要结合产业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如今,在茵莱公司经理陈立果手中的一款名为“75B系列”的节能门窗面世,成为节能的主力产品。茵莱公司技术团队最初引进消化北美地区先进技术,打造了60系列产品。现在其自主研发的“75B系列”门窗,全面实现了自主创新。其对窗户内部腔体进行全新设计,将单腔变为三腔,达到保温性能更优的效果;通过多层挡水垫片设计,消除了窗户的渗漏风险;针对玻璃钢横向强度不足问题,技术团队增加了玻璃纤维添加量,保证了玻璃钢框架“骨强筋健”。

        建工新材公司储能材料事业部部长、气凝胶公司经理赵鹏程说:“我们围绕管道保温胶粘和建筑保温的布局,实现了向新能源电动车电池垫片领域的覆盖;联合南京工学院等单位聚焦第三代阻燃保温材料的研发,将耐高温性能从300摄氏度提升到600摄氏度,为电池安全使用筑起防火屏障。”

        检测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范玉春记得,最初公司只能从事主体结构和见证取样两项业务,如今其已具备参与国家级地质灾害普查的能力。今年,其检测资质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向城市更新产业迈进”已列入企业“十五五”发展规划中。

        建工新材公司于2018年涉足风力发电混凝土基础业务,并将目光瞄准产业上下游。今年该公司成立的新产业事业部聚焦模具、内部构件等方面,开展课题研发和应用。部门负责人吴晓喻表示,混凝土基础业务将在行业中占比超过30%,市场潜力巨大。为此,该公司围绕深化设计、加工制造、运输交付、安装验收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了创新性的全流程服务,赢得了市场。

         发展新产业    锚定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如何用创新赢得市场,细节处理至关重要。

        茵莱门窗作为登陆中国南极科考站的产品,其优秀的保温隔热性能已经过了实践检验。如何从细节入手对产品进行深度优化?技术团队的创新脚步从未止步。75B系列产品在设计上将门窗密封胶条1.5毫米的搭接尺寸变为4.5毫米。陈立果说:“虽然3毫米看似很小,却能够保证所有密封条封堵严密性达到100%,打造无‘漏点’窗户。”在窗框四角拼缝位置,技术团队通过增加注胶槽,将栓接改黏接,消除了产品可能存在的每一处缝隙。

        赵鹏程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垫片已经成为气凝胶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技术团队通过对气凝胶生产配方的改良,并将进胶速度、干燥方式、成品封装等进行系统优化,极大地提升了良品率。“我们要实现每一片隔热垫片以最佳状态守护电池,让新能源汽车驾乘体验更加安全、无忧。”赵鹏程说。

        如何提升细节服务品质,成为衡量市场开拓水平的重要手段。范玉春说:“某工程检测时,我们发现钢筋套筒存在问题。经过与施工单位沟通,检测公司化身‘侦探’,依托技术优势,仅用1天时间完成了问题查找和处置,减少了项目停工时间,并因此承接到了该项目建设的新工程检测合同。”

        聚焦风电大产业,建工新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产品的精度控制已经实现了近乎零误差,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数据深化和专业化设备,可实现毫米级误差结果,为风塔基座的精准安装提供保障。由于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众多,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规模已经进入全国前五名的位置,并成为国内前三大风电企业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