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纺威顿家园项目(二标段)实现首栋主体结构封顶                   ■记者 董一鸣/摄

        11月22日,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承建的华纺威顿家园项目(二标段)首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当天上午10点,随着最后一吊混凝土的浇筑完成,项目经理单晓明长舒一口气。华纺威顿家园项目位于大兴区核心区域,作为北京市配售型保障房首个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近2000户家庭的居住需求,为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由单晓明团队施工的区域为装配式建造模式,共有7832块、最大单块重量超过5.5吨的构件。“装配式施工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现场人员、构件、机械的配合默契度。一味地上人并不能提高施工效率。”单晓明说。在施工开始前,项目部技术质量和生产部门对需要安装的构件种类、吊装位置、安装要求等信息进行提前分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在大批量构件到场前10天,对施工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项目部首选从事过装配式建造的工人,并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还让其对预存在现场的构件进行实操演练。单晓明说:“工人如何识别构件种类,如何安装挂钩起吊,塔司和信号工如何配合,构件就位后如何对孔安装并进行灌浆封闭?我们对这些工作全部进行考核打分,从中挑选了大约40%的装配式建造‘精兵’进行现场作业。”该项目坚持操作单一性原则,让工人在一个岗位重复地进行同一工序的操作,如此一来,工人的熟练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测算数据显示,完成同样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平均降低四分之一。

        “地下室混凝土标号多且强度高,浇筑时的施工组织一定要协调好。”项目副经理肖俊武说。为此,该项目采用泵送方式进行浇筑,施工时混凝土自输送管口下落的自由高度不超过2米。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因摔落散开导致离析分层。针对西侧区域地下泵管最长达200米的情况,项目团队提前计划,按照混凝土强度先高后低的顺序进行浇筑,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在提高工人施工效率的同时,项目部还为作业面提供最大限度的绿色保障。围绕工地一圈的喷淋系统,由一排变为两排,其中设置的高杆喷淋系统,将喷淋头置于3米左右的高度,实现了单杆覆盖200平方米的范围;同时,上线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噪声污染监测系统等设备,切实解决了施工现场的环保问题,并获得北京市扬尘治理“绿牌”工地殊荣。

        目前,该项目进入了内部二次结构和机电管线施工阶段。下一步,项目部将全力以赴完成后续工程建设任务,全力打造百姓满意的民生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