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今天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通过创新激发内生动力,跑赢市场曲线。首钢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壮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亟待破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理解创新驱动的时代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开拓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钢铁行业市场呈现供强需弱格局,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通过创新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市场风险的能力,跑赢市场曲线;通过创新进一步提高效率效益,优化生产函数;通过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资产质量,打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深刻理解创新驱动的行业内涵

        年初,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了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第一项基本原则,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列为第一个发展目标,将“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第一个主要任务,进一步突显出创新驱动对于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地位。当前钢铁上游成本高位运行,下游市场供强需弱,形势十分严峻;“双碳”政策对行业影响广泛而深刻,能耗“双控”政策转变,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加快形成;电力、煤炭等能源价格和铁矿石、废钢、铁合金等铁素资源价格保持高位,给钢铁成本形成多维度的挑战,多重因素叠加使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严峻形势,整个行业都在积极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才能坚定前行。

        一是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钢铁行业企业具备建设先进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应主动把握当前政策机遇,借助国家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企业实现集群发展、裂变发展。

        二是加强攻关关键材料关键技术。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及下游产业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围绕高强汽车板、硅钢、能源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围绕多品种关键钢铁材料以及低碳冶金、高效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持续发力,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取得实效。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抓住“双碳”“双控”政策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引导钢铁企业通过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建设。结合各生产工序改造,依托“灯塔工厂”等重点项目加快数字化升级,加快部署智能传感器、处理器、仪器仪表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提升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提高数字化竞争优势。

        五是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首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

        创新是首钢人永恒的基因和血脉,为首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是打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1979年5月,首钢成为全国第一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企业。1981年,率先在全国实行工业承包制,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首钢承包制的成功经验和辉煌业绩,成为改革初期国企改革的样板和窗口。2000年以后,实施了“从山到海”,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推进管控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从工厂化管理向集团化管控的转变。2017年首钢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近年来,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再利用取得成效,逐步向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目标迈进。

        在技术领域,首钢也不断创造新的全国和世界纪录。1964年12月,在我国各大钢铁厂都处在平炉和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的时代,首钢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技术、设备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制造建成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开创了我国炼钢生产的新纪元。1966年5月,炼铁厂1号高炉采用喷吹煤粉新技术,入炉焦比达吨铁336公斤,夺得第一个工业经济技术指标的世界冠军。1979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无料钟炉顶,打破了外国垄断。1983年,在全国率先应用转炉氧气顶底复合吹炼技术。搬迁调整以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部分“领跑”的转变,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京唐公司在国内率先建设5500立大型高炉,首钢汽车板以拓展高强、外板、合资品牌为目标,近年来以推动日系、新能源为突破口,已成为国内多家包括德系和自主品牌头部车企的第一大供应商,成功进入三大日系主机厂供货体系。取向和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品比例稳步提高,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商世界第一梯队,产品应用于世界在建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和世界第七大的乌东德水电站。

        近年来,首钢持续优化创新体系,“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派驻站模式实现了首钢搬迁调整后第一个五年实现产品大纲、第二个五年占据市场中高端位置,圆满完成了历史任务。“一院多中心”在2019年一季度正式运行,承载了新的十年首钢技术创新的发展任务。出台首钢科学家评选办法,并组织评选出首届首钢科学家,设立首钢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平台更加完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合力日益强大,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下一步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从属性上根本是一项经济活动,同样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真正与产业链匹配;加快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融合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建议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让技术进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在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产品结构优化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必须把产品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实现产品高端化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最终结果是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首钢要在汽车板、电工钢、镀锡镀铬板等高端产品持续发力,提升产品质量和重点用户占有率。二是要坚持打造特色产品。当前钢铁产品存在结构性过剩,而且在向高端产品蔓延,面对这种趋势,必须打造特色产品,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以特色产品引领需求、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在工艺创新上持续发力。坚持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以产品研发促进工艺技术持续改进,以工艺技术进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加大工艺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解决一批瓶颈问题。

        3、在完善创新体系上持续发力。一是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创新体系完善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带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继续强化首钢“一院多中心”作用,做好技术分中心人员批量流动和“及时、高效”类科研任务策划工作,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研任务无缝衔接。二是建立开放共享的联合研发平台。目前,首钢在钢铁领域与下游企业和高等院校成立了25个联合研发平台,下一步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协同高效”,在用好现有联合研发平台的基础上,谋划推进新的联合研发平台建设,解决产线实际问题、产业链瓶颈问题和行业共性问题。三是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启动一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钢铁流程智能制造、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攻关工作。

        4、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谁能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发挥好首钢科学家的创新引领作用,争取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首钢的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建立科技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系统分析科技人才队伍现状,细化分级、分类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对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成长步伐。落实高层次专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制度,积极引进和用好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释放基层创新潜能,特别是要发挥好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让基层人员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夯实首钢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