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清早,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刚刚获得“首钢工匠”称号的首钢第一代制冰工刘博强,准时出现在冰场。这个“五一”假期他仍将陪伴国家队进行封闭训练,这已经是他陪伴国家队训练的第3个年头。这位在首钢工作了22年,曾干过轧钢工、维检工和焊工的年轻人,随着首钢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也开启了人生转折,从一名产业工人转行成为一名冰壶运动制冰师。他的转行,不仅印证了首钢北京老工业区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更随着首钢一起实现了从“火”到“冰”的蝶变。

    刘博强从事的是对冰面质量要求最高的冰壶馆赛道制冰工作。扫冰、打点,将赛道修整完毕一次需要两个多小时,每天三次从不间断。为了配合国家队的训练,他的修冰时间正是早中晚常规的休息时间,于是他养成每天只吃两餐的习惯。即便是修完冰,他也要坐在旁边观看,根据运动员训练时冰面的情况,在下次修冰时做出调整。像刘博强一样服务国家队的首钢园运动团队成员还有很多,因为防疫要求,服务人员实行封闭管理,他们中有的人近两年都没有回过家。

    冰壶是所有冰上运动中对冰面质量要求最高、也是最为精细的运动项目,刘博强说:“哪怕只是冰面1摄氏度的温差、1毫米的平整度偏差,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刚开始,为了摸清冰场运行规律,刘博强下狠功夫,在场馆内外放置温湿表和测温箱,每天早上5点半就跑到冰场开始反复记录冰面的温度,计算冰面温度和环境湿度值的变化。通过日积月累的测试对比,他终于摸索出了最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值,掌控住了场馆冰场维护运行的规律。在最初练习制冰的3个月里,刘博强周末也不给自己放假,每天都在体育馆待上十几个小时。夏天室外30多摄氏度,可在冰场里,为防止冻坏身体,他还是要穿上羽绒服和棉护腿。

    世界顶级的制冰师不超过20人,没有一名中国人。首钢冰壶馆邀请了来自加拿大的顶级制冰师JIMMY。制冰过程中关键且技术难度很高的“打点”环节,刘博强一开始只能跟着打下手,根本无法上冰。他暗下决心,外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行!刘博强借来“打点”壶,晚上八点后厂区没人了,他就在场馆外的马路上,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的中线,进行“打点”练习,摸索洒水技巧。身背40多斤的“打点”壶,练习没多一会儿,手腕就被甩酸了。刘博强咬紧牙关天天坚持,手都甩肿了,一个半月过去后,终于找到了感觉。由于每天高强度练习,他的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了一圈。为了能和国际一流制冰大师更好交流,学到先进的制冰技术,刘博强努力学习英语。经过不断的主动加压、勤学苦练,刘博强终于全面掌握并熟练操作了制冰机组、冰场环境、冰面技术要求及扫冰车、冰壶打点等技能,他的制冰技术让国际顶级制冰师连连称赞。刘博强先后荣获首钢担当之星、首都最美劳动者、北京榜样、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从热火朝天的轧钢车间到凉意十足的冰壶场馆,刘博强谱写着一曲“冰与火”的新篇章。今年5月5日,由北京团市委出品的“建党百年正青春 跟党奋进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剧《百年对话》第五幕“拼搏”中,刘博强和铁人王进喜隔空对话。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刘博强称自己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他希望以首钢“制冰大工匠”的身份,出现在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现场,展示一名产业工人的风采,实现一名首钢工人的冬奥梦。

    距离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不远,就是2022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地。曾经的首钢天车工姜金玉转行成为一名冬奥组委的冬奥讲解员。

    以前姜金玉是一名桥式起重机操作员,工作地点在20米左右的高空,为了减少上下天车时间,她就少喝水少上厕所。那时她整天对着机器,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而当讲解员却得随时和观众交流,开始她很不适应。

    姜金玉从零开始,刻苦学习冶金、奥运、英语、礼仪等知识,力求融会贯通。她成功接待过国际残奥组委会主席和平昌冬奥会主席一行,还有中国侨联海外顾问及海外委员考察团、六十多个国家的外国使节及社会各界人士,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宣传首钢与时俱进、奉献奥运的崭新形象,被北京冬奥组委称赞为“问不倒的讲解员”。有一次,她接待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当得知姜金玉曾是首钢一线工人时,帕森斯很惊讶,连声称赞。姜金玉说,她还要继续学好英语,“把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讲给更多人听,讲给世界听。”

    同在冬奥组委服务的李红继,原来是一名炉前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2016年初,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园服公司安排李红继带领30余名职工来到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西十筒仓,主要承担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及周边的交通引导、秩序维护、安全消防、大型会议、客户咨询等安保服务。李红继深感责任重大。他每天都利用班前会提醒大家:“牢记政治责任和神圣使命,我们代表着首钢人的形象,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每天,李红继带领服务团队对辖区近11万平方米的652个监控点位、495个消火栓进行巡查,坚持每两小时必巡检一次,实时掌控各区域情况。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2100个门,为做好安保工作,他主动制作钥匙墙,统计重点区域钥匙数量7000多把,并全部编号、排序,位置用途一目了然,一旦出现报警等情况会准确拿着钥匙迅速到达现场。

    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首钢园区活动级别高、频次多、任务重,对安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每个月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都有十余次大型活动,每天的访客都达到一百六七十人次,车场服务达到三百余次。为圆满完成安保任务,李红继和他的服务团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极致,连续五年来,服务满意率都达到90分以上,实现客户零投诉,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与老首钢一起华丽转身,从轧钢工转行成为国家冬训中心制冰师的刘博强,到从天车司机跨界到首钢冬奥事业部“问不倒的讲解员”姜金玉,再到炉前工转型为冬奥安保服务人员的李红继……首钢还有很多很多把平凡的岗位当做事业来干、坚持不懈努力做到极致的产业工人,他们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在执着追求中交出一份份出色答卷。匠心以恒、追求卓越,苦干实干、矢志奋斗,他们是千千万万首钢职工的缩影,他们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缩影。

    首钢这块积淀厚重历史的热土,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实业救国的梦想,寄托着共产党人产业报国的宏大志向,寄托着首钢人“首钢要为首”的远大理想。新一代的首钢人牢记强企报国初心,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敢闯敢拼、甘于奉献的首钢精神,收获着企业在转型发展浪潮中奋力前行、不断成长的精彩,也见证着首钢老工业区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实现从“火”到“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