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分类驿站设置齐全                                          ■记者 董一鸣/摄

        4月26日一大早,家住丰台区西洼地社区南苑303院的张大爷提着袋、端着盆,走出家门。袋里是塑料包装的废纸巾,盆里是茶渣果皮碎骨头。在小区垃圾投放点前,他熟练地将废纸巾放入干垃圾桶,盆里的茶渣果皮倒入厨余垃圾桶,还不忘叮嘱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张宏亮:“小伙子麻烦你啦,分不到位的,多指导指导。”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将满一年。一年来,首开集团所属物业公司联合社区,通过升级垃圾桶站设施、桶前值守、开展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有了质的变化。

        带着大家分类

        “垃圾分类并非从一开始就推行的顺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居民认可、参与分类,逐渐养成习惯。”首开紫东公司南苑303项目负责人李斌说,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这是每个小区都会遇到的问题。要从“他律”实现到“自律”的转变,垃圾分类“带着大家做”好过“喊着大家做”。

        记者走进西洼地社区南苑303院,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随处可见。在小区9号楼西侧垃圾分类收集点,张宏亮正将居民投放的生活干垃圾进行分拣,“现在居民分的越来越好了。”张宏亮一边打开投放点的生活垃圾桶仔细检查一边说。

        在收集点一侧的布告栏上,张贴着分类排行榜。李斌介绍,小区有1223户居民,为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自主意识,物业与社区联动,通过干湿垃圾分类积分奖励、设立分类排行榜的方式引导居民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该小区在“干湿分类”模式推广前,每天大约产生3吨生活垃圾,其中混有大量可再生资源。推行垃圾分类后,居民可以每天都投放可回收的干垃圾。“像废纸箱、泡沫、饮料瓶这类废品,很少有人愿意回收,但咱这儿的垃圾分类收集点都要,还能兑换纸抽、牙膏这些生活用品。”家住9号楼的杨阿姨每天早上会将干、湿垃圾在家中分好,再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点的桶中,其中干垃圾交给物业人员回收,并对干垃圾称重,形成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

        目前,小区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李斌说,现在小区里不管大人、孩子,都能做到自觉分类,正确分类。

经过一年努力,小区居民实现自觉分类                                 ■记者 张军/摄

        一小区一方案

        在首开集团下属物业公司管辖社区,积分换实物已成为部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常态。首开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见效,首开集团针对不同小区不同居民,因地制宜、有“温度”地实施北京两个《条例》,并在示范小区的创建中,积极探索可复制、见实效的经验做法。

        “一个矿泉水瓶,要撕掉标签、拧掉瓶盖、再踩扁瓶身,分门别类。”4月26日11点,周阿姨在楼下的分类垃圾桶前,将矿泉水瓶拆分开投放进相应的分类垃圾桶。“这要是一年前,我还要看看垃圾桶上的标识,才知道怎么丢。”周阿姨说,她居住的璞瑅小区是丰台区首批生活垃圾类试点小区之一,经过一年的分类,小区里不少人对垃圾分类烂熟于心。

        璞瑅小区共有744户居民,两个《条例》实施后,为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首开方庄物业在该小区采用“二次分拣”挨个“破袋”检查模式,加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每天下午3点,首开方庄物业紫芳园五区璞瑅小区项目负责人白文泽都要亲眼看着分好类的厨余垃圾装上运输车。只有分类合格的垃圾,市环卫集团的垃圾车才会运走。“按照环卫部门的要求,垃圾必须分类,如果里面有杂质、塑料袋等垃圾,环卫部门会拒收。”白文泽说,垃圾“分类合格”的成绩单,是物业工作人员每天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的成果。

        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白文泽想过很多办法。在宣传上,物业值守工作人员每天早晚各两个小时,在桶边手把手教居民怎么分类;在桶站的布置上下功夫,设有免洗的消毒洗手液、安装破袋挂环小钩、太阳能小广播;不定期在小区内举办垃圾分类模拟演练活动,通过将贴有水瓶、果皮、电池等不同物品标签的小球投放到对应“回收筐”内,用趣味的方式引导大家正确分类。

        共享共建见成效

        打开垃圾桶盖,利索地将厨余垃圾放进桶内,随手将塑料袋扔进旁边的灰色其他垃圾桶。在海淀区晾果厂小区里,这样投放垃圾大多数居民已能自觉做到。“不管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不支持垃圾分类这件事儿的。”对于小区居民投放垃圾习惯的改变,首开首华物业国兴物业处晾果厂项目负责人汪青山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海淀区玉渊潭南路9号晾果厂小区,共19栋楼,67个单元,875户居民。过去,小区每个单元门口放置了2个垃圾桶,现在整个小区只有4处分类投放站点。“撤桶并站”不仅力度大,还实施定时定点投放。汪青山说,原有垃圾桶太多,物业盯不过来,而且出门就是垃圾桶,也不利于居民习惯养成。

        可要“撤桶并站”,怎么实施?听居民的。“实施垃圾分类,说到底得居民每个人都动手,我们从居民生活便利的角度去想,不能让居民觉得太麻烦。”汪青山说,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物业联合社区、居民,开启生活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通过收集、整合居民意见,物业在小区内选定了4处垃圾分类站点新址。这4个新站点基本都在周围居民楼间的中心位置,不论居民出门去哪一个垃圾站点,都不会超过100米。

        在晾果厂小区1号楼北侧,占地30平方米的智能垃圾分类驿站设置齐全,不少居民提着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将其破袋后投放至驿站桶中。记者看到,垃圾桶装有智能感应器,桶盖可自动打开,为避免垃圾产生异味,还安装了臭氧除臭机,配备的洗手池提供热水供居民洗手。

        垃圾分类开始在小区实施的第一个月,70多岁的王阿姨协助物业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带领党群志愿者桶前值守,帮助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偶尔看到有没分类乱扔的,我都要提醒几句。”王阿姨笑着说。

        汪青山说,垃圾分类光靠物业一方不行,必须得社区、物业、居民三方齐动手,才能形成合力。如今,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小区源头分类达到100%,居民自主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自两个《条例》实施以来,为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统筹推进非经平台建设,助力城市有机更新,首开集团积极探索“首开做法”,为首都城市运营服务不断提供国企智慧。截至目前,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评定中,由首开集团旗下物业服务的50个小区达到创建标准,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在下一步工作中,首开集团将继续把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把垃圾分类常态化、持续化、精准化做好。”首开集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