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右)经常帮各单位解决焊接技术攻关难题                           ■企业/供图

        见到张钊的第一印象,是30出头小伙子的脸上和手上大大小小烫伤的伤疤。“你看,还有腿上和胳膊上,这些伤疤都是在焊接时候烫伤的。”首钢矿业公司协力公司烧结维检项目部焊工张钊撸起袖子和裤腿说。

        张钊2018年获第二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焊工组冠军,2019年获中德“北京·南图林根”焊接职业技能竞赛“SMAW”组冠军,以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第十六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高级技术能手”“首钢劳动模范”“首钢青年创新先锋”等荣誉。

        一些不知情的人常常问起张钊这些烫伤的伤疤,而他却总是笑着告诉他们:“都习惯了,这些伤疤就像是我的‘军功章’。就是母亲看到后特别难受,劝我别干焊工了;媳妇儿给我涂烫伤药膏的时候,也特别心疼我,但我知道,这些挫折都是每个焊工所必须经历的,每一道高质量的焊缝,都是治愈伤疤的良药。”

        中德对抗赛一举夺冠

        2019年11月,张钊接到了参加中德“北京·南图林根”职业技能对抗赛的通知。集训时间只有短短15天,必须争分夺秒,他给自己定了个计划:实操练习每天必须满12小时,吃完晚饭后再回宿舍自学理论。

        张钊所在的是焊条电弧焊组。比赛前,他发现德国焊条和国内焊条不一样,焊出的铁水相对较稀、流动性强,不容易控制成型。这是他赛前训练遇到的最大难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下笨功夫,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让肌肉形成记忆,有时一蹲就是一个小时,练得投入时会忘记起身,起来天旋地转,腿脚麻得都没知觉了。”张钊说。

        数百次的焊接摸索过后,张钊终于找到了规律。掌握了规律后,张钊沉着应战,最终在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SMAW”组冠军,取得了德国焊接协会颁发的DVS焊接证书。

        疫情期间逆行而上

        疫情发生后,大年初三张钊在家里坐不住了,还没等假期结束,便第一时间回到了岗位。妻子劝他:“别上班了,老实在家待几天,假期不是还没结束吗?”“疫情发生后,很多同事都回不来,班上正缺人手,这时候我得去。”张钊心里十分着急。

        当时,班组承接了运输部机车副油箱制作任务,需要在15天内制作40个机车副油箱。油箱使用的铁板厚度仅为3毫米,焊接要求高,如果有细小的缺陷就会有漏油的风险。张钊迅速投入到研究焊接工艺参数的实验中,反复摸索后,他采用“短弧焊接、严制运条速度”的焊接方式,避免产生裂缝和气孔。保证了质量后,他开始理顺流程,加快速度,从最初的一天焊接两个油箱到后来一天焊接四个油箱,保证了油箱顺利装机。

        疫情期间,张钊主动担当,从正月初三开始连续坚守岗位四十多天,参与完成了烧结流程检修备件制作、外部市场结构件制作等多项重点工程,保证了疫情期间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摸索技能传承方式方法

        协力公司落实技工队伍建设方案,成立职工技能培训班,张钊担任了焊接培训项目导师。培训过程中,他结合实际,将培训人员分成四组,轮流实操,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确保全员都有充分的实操机会;在学员轮流焊接的过程中,张钊全程不休息,盯着学员焊接,确保达到“一对一”指正错误操作的效果;在点评学员实操时,他既指出表面的错误操作,还会讲解出现错误的深层次原因,由点及面,解决学员心中疑惑。2015年以来,张钊连续作为五届职工技能培训班导师,先后培训焊工200余人次,这些学员先后在首钢秘鲁铁矿钢结构制作等重点项目中发挥了作用。

        除了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张钊还利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平台,努力提升维检队伍综合素质。2020年,协力公司成立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张钊和同事王涛担任负责人,他们经常为各单位解决焊接技术攻关难题,并将实践而来的技术倾囊相授。“2月,首钢股份公司球团二系列某电加热炉部分电阻丝损坏,需要立即更换,当时厂家无法运送备件,只能焊接电阻丝。于是张钊到场援助,查阅资料后,准备了5套焊接方案,现场实验时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站起来时他双腿都打哆嗦。最终选定准确方案顺利完成焊接,得到业主单位认可。”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