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为笔,以风为笺,写就一封给古老文明的当代手札。

  “莲叶何田田,中有异乡音。”当我站在河内文庙的棂星门下,这句忽然浮现的诗,恰如眼前的光景——千年儒风南渡,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别样的花。

  暮色如青灰色的薄纱,缓缓笼罩着这座始建于1070年的古建筑。翻译阿芳指着石柱上斑驳的楹联,用带着柔糯口音的汉语轻声念道:“东西南北由斯道,春夏秋冬只此门。”她的声音落在苍苔浸润的庭院里,似雨滴滑入古井,漾开一圈圈时间的涟漪。

  阿芳在越南项目工作已逾十年,是个地道的“中国通”。她的先生也在中国企业任职,夫妻二人堪称中越友好的亲历见证者。这些年来,随着吉灵-河东轻轨项目的推进,她担纲过多场中越国家级重要活动的翻译工作,对这个凝结着两国智慧的项目,有着旁人难及的理解。

  这是我第3次以企业工会“娘家人”的身份,来到河内轻轨项目慰问海外职工。前两次行程匆忙,辗转于会议室与工地之间,心里装的都是走访调研、职工心理健康帮扶。这次临行前,偶然重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他在哥廷根看异木棉开花时那份“寂寥的欢喜”,让我忽然心动——为何不在同样陌生的风物里,为坚守海外的兄弟姐妹,也为自己疲惫的心灵,寻一纸浸润文化清韵的“荷笺”?

  文庙的格局依稀可辨,却处处透着异域的韵律。大成殿的飞檐曲线温婉,少了北方宫殿的凌厉,屋脊上的瓷龙在斜阳里泛着青釉的柔光。文庙的功能其实很像中国的国子监,是越南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也是越南人古代“进京赶考”的重要地点。走进文庙,里面很多碑刻和牌匾都能看到熟悉的汉字,能够清晰地彰显出中越文化的深厚渊源。五进庭院次第展开,进士碑林间嬉戏的孩童,白色奥黛校服如翻飞的蝴蝶。阿芳说,这些碑文记载着黎朝至阮朝的科举英才,“他们当年也用汉字写诗,在同样的四书五经里寻找安身立命的道理。”她的解说总是带着独特的洞察,或许正因为见证过太多两国交流的重要时刻,她对文化交融有着更深的体会。指尖抚过斑驳的石刻,辨认那些在湿热气候里悄然生苔的汉字,忽然想起项目部山东籍的小张——那个能在异国他乡精准调试信号系统的“技术尖兵”,曾在酒后红着眼眶说,最怀念故乡冬夜里,父亲考校他背诵《论语》的那盏灯火。这一刻,文化的种子穿越时空,在不同的土壤里开出各异却同样动人的花。这花,绽放在千年前越南进士的锦绣文章里,也绽放在今天中国工程师精益求精的图纸上。

  隔日,我们去车辆段慰问职工,惊喜地发现项目周边竟是无边的荷塘。阿芳在路上告诉我,荷花是越南国花,象征纯洁力量。七月的河内,暑气黏稠,可见到那接天的碧色,心头便泛起清凉。荷塘无边无际地铺展,粉白的花瓣在亚热带阳光下,恍若半透明的玉片。采荷少女戴着斗笠,扁舟如梭,轻盈穿行在碧绿叶阵间,手指轻旋,饱满的莲蓬便悄然落筐。那一举一动,都与天地时序达成古老的默契。

  阿芳摘一片阔大荷叶倒扣在我头上,清冽凉意瞬间从头顶漫溢至全身。她笑着说,越南人管这叫“天笠”,是荷花给予劳作者最朴素的恩惠。坐在塘边树荫下品莲心茶,苦后回甘的滋味在舌尖萦绕不去。这多像海外职工的生活底色——调试设备的焦虑、思乡念家的苦涩,终会在项目顺利完成、获得认可时,化作心底沉静而深长的甘甜。

  黄昏悄至,将整片荷塘染成金红。采荷人陆续撑船归来,船舱堆满新采的莲蓬。一位皱纹里漾着笑意的大娘坐在船头,指甲在莲蓬上轻掐慢挤,碧绿滚圆的莲仁便欢快蹦进陶碗。她塞一把到我手中,莲子的清甜裹挟着河内水泽特有的鲜润,在唇齿间迸发开来。刹那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古诗,不再是书本上静止的文字,而是穿越千年时光、横渡万里山河,在我掌心中鲜活起来的生命。

  归程车上,晚风微醺。阿芳轻声哼着越南《采莲曲》,婉转调子似荷风在叶间轻旋。路过参建的吉灵-河东轻轨车站时,她以资深翻译特有的精准向我们解说:“瞧,站台立柱融入了奥黛衣襟曲线,车厢涂装是荷花粉白渐变的颜色。”细看之下,现代流线设计中果然藏着温婉的文化印记。窗外,摩托车流与霓虹灯构成跃动的河内;怀中莲蓬的清香,却执拗守护着荷塘的宁静。两个世界,于这一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谐共振。

  我忽然懂得季羡林先生为何总在异域寻找故土影子。这并非简单的乡愁,而是对文明血脉相连的确认——正如文庙里供奉着同样的仁义礼智,荷塘边延续着同样的依时劳作,就连我们参建的这条钢铁巨龙,也精心织入了这片土地最珍视的国花意象。我们带着不同的语言、肤色与习俗,却在最本质的人情物理上声息相通,共同回应着生活的召唤。

  回到项目部,在灯下整理此行的笔记与思绪。案头,阿芳相赠的那枝莲花在清水中静静开放,瓣尖还沾着河内的夜露。笔记本上,我记下:文庙石刻在雨中该会更青润吧?黎明时分的荷塘,晨雾又该是何等迷离?这些浮光掠影的片段,恰如季先生所言:“这些小事,竟记得很清楚。”

  异国的夜晚,莲花依旧静放,散发着独有的芬芳。原来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开启更深的内在回归——让我们懂得,在看似陌生的事物深处,往往栖息着我们共同眷恋的人间烟火,与始终探寻的生命之美。而我们修建的这条轻轨,不正是让两种文化、两个国度,如荷茎依偎清水般,相依相融的最美见证么?阿芳这样十年如一日架设沟通桥梁的人,就是这交融之美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中铁六局国际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