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和同事们为钢轨做“体检”。                                        ■企业/供图

  9月30日凌晨1点,在京港地铁4-大兴线南兆路停车场内,36岁的梁超和同事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费力地弯腰拎起20斤重的工具包,推着钢轨探伤仪,即将为钢轨做“B超体检”。

  “国庆中秋双节客流密集,为了保障乘客顺畅出行,运营时间会延长。咱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检修工作做到位,让乘客都能安心地乘坐。”作为京港地铁4-大兴线探伤团队的工长,梁超再次和同事强调着。按照计划,他们需要在地铁停运后的三小时内,高质量完成6组道岔的探伤工作。

   老工长的“探伤口诀”    藏着安全密码

  凌晨2点,钢轨探伤仪的“嗡嗡”声在轨道上回荡,像是给钢轨“听诊”的心跳。梁超推着钢轨探伤仪走在前面,突然在一处钢轨接头前停下脚步,侧身对身后的同事说:“一定记好了。接头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梁超又蹲下身,手指点着探伤仪屏幕上起伏的波形:“你看这个峰值,要是突然跳得异常,就要尺量定位,用手摸轨面来排除是否是表面的干扰波。”他介绍道。

  今年是梁超在京港地铁的第11年,轨道探伤的“较真”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而这份严谨,同为轨道专业的赵聪早在7年前刚入职那天就深有体会。“梁超曾发现一处焊缝的波形有细微偏差,他二话不说就趴在钢轨上,手里的手电筒光顺着钢轨纹路慢慢挪动,一寸都不肯放过,连轨缝里的锈迹都反复查验,直到排查到出现异常的部位,并迅速安排对其打磨。那时候我才明白,这‘探伤’探的不只是钢轨,探的是心里的那份责任。”赵聪现在想起这事,语气里仍满是佩服。

   从“学技术”到“悟责任”

  刚入职时,赵聪拿测量仪的手总发抖,连探头角度都调不准,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梁超看到后,耐心地帮他一点一点调整角度,还不忘强调操作的力道。他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分享给赵聪,笔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经验:过接头时要注意出波是否完整,一丝侥幸心理也不能有;转弯半径小的时候,探头容易偏移,探测时必须放慢速度。梁超还传授了“三看”技巧:一看屏幕波形显示,二看探头位置,三看轨面状态。赵聪坦言,正是梁超的耐心指导,帮他顺利跨过了入职的门槛。

  9月30日5点,首班列车从京港地铁南兆路停车场缓缓驶出,赵聪早已站在天宫院站的站台上,望着列车载着乘客平稳远去。他感慨道:“以前,我以为检修就是修钢轨。后来我才明白,探伤仪只是工具,而责任心才是最好的‘检测仪’。”如今,每当列车从自己检修过的轨道上驶过,赵聪心里都涌起一股踏实的成就感。这份感觉是书本里学不来的,是梁超通过“老带新”带出来的,是在无数个深夜的轨道上“探”出来的。

  “守护轨道,就是守护每一份团圆相聚的期待。”赵聪说。在国庆中秋双节前夕,他和梁超带着同事们以脚步丈量轨道,以深夜的坚守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以炽热的责任心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