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闲置的土地、房屋、废旧机具设备,如今通过一个平台“活”了起来,变成了村集体账户上实实在在的收益。近年来,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京农交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农业农村局等主管单位的指导下,搭建北京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下简称“农交平台”),并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打造北京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的“阳光市场”,成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平台效应增收见实效

  昌平区回龙观街道南店村一处集体闲置房屋出租项目,通过农交平台公开挂牌。信息发布期间,共吸引4个意向受让方参与竞争。经过20多轮激烈角逐,项目最终以42%的溢价率成交,为集体经济组织带来账面增收3407万元,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受益。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自行出租,价格低且过程不透明,容易引发村民疑虑。现在全部通过平台公开交易,价高者得,村民心里踏实,集体收入也实现大幅增长。”

  这样的案例在我市并非个例。据北京农交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农交平台累计成功交易各类项目8194宗,土地流转面积41.81万亩,资产租赁面积892.14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511.04亿元。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公开竞价和价值发现,农交平台交易项目累计为全市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收48890.9万元,有效破解了“资产沉睡、村集体空壳”的困境。

   拓宽多元增收路径

  农交平台的“增收效应”已在全市多个区域显现成效。各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多元发展路径。

  平谷区聚焦科技农业,农交平台助力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与成果转化,通过招商引资累计实现集体增收362.59万元,单项目最高溢价率高达924%;大兴区、顺义区作为农业主导区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资源的规模化流转,农交平台借助平台效应吸引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租金收益分别提升2560.02万元和2706.01万元;朝阳区、通州区集体实物资产体量庞大,其中朝阳区通过农交平台线上竞价系统成交价超挂牌价21.77%,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为乡村振兴注入“金动力”

  农交平台作为首都农村要素市场的核心平台,北京农交所始终坚持“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原则,通过标准化交易流程、智能化数字平台系统和全方位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宗交易都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北京农交所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与价值发现机制。所有项目均实行信息前置审核、统一发布,并引入线上竞价方式,有效杜绝暗箱操作,充分释放农村资源市场价值,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数据显示,通过农交平台达成的交易项目平均增值率达到37.64%,溢价表现尤为突出。

  这种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仅直接推动集体增收,更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公开透明的投资通道,成为乡村发展名副其实的“助推器”。

  未来,北京农交所将持续提升农交平台的建设运营水平,不断拓展交易品类、完善服务功能,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的“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