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剧《步步高升》首演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近日,历经两年创作打磨,由中国评剧院打造、以京城老字号内联升170余年历史为创作蓝本的原创评剧《步步高升》在天桥剧场开启演出。

  《步步高升》的故事由双时空交织,借清代与当下的彼此映照,演绎京城老字号的发展传奇。清末,匠人孙振廷遭东家驱逐后,以“官靴救驾”名震京华,在官员丁浩注资与东家女儿任桂英暗助下创立“高陞坊”。官商倾轧,孙振廷险遭断手危机,最终借御制龙靴扭转命运。民国初年,高陞坊顺应时代转型,以礼服呢千层底圆口布鞋再创辉煌。百年后,孙振廷的七世子孙孙玉海力推AI生产线革新非遗工艺,在探索企业转型的同时,与任桂英的后人钱小蕙携手建成中国布鞋博物馆,化解传承危机,圆满实现祖辈夙愿。

  当天演出开始前,天桥剧场前厅化身非遗文化体验空间。内联升非遗制鞋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千层底布鞋”的纳制工艺。一针一线的精妙技法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让百年老字号的匠心精神跃然眼前。

  演出过程中,中国评剧演员以婉转悠扬的唱腔与灵动飘逸的身段,将京城制鞋老字号的创业传奇娓娓道来,实现“戏中有技,技中有艺”的艺术表达。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于海泉在此次《步步高升》剧中分饰孙振廷、孙玉海两角。为了塑造好角色,于海泉用“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心态提炼角色的一举一动,“对我们来说,把文字从剧本上‘揪’起来,是之前想象不到的一种体验。”于海泉说。如何更清晰地在两个时代、两个角色之间“掰开镊子”,是他与主创团队一直锤炼的功课。

  据了解,《步步高升》的剧本经历几次易稿,在清代和现代的戏份间做了不少平衡与修改。双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既保留了评剧艺术的传统韵味,又赋予手工技艺新的叙事维度。演出当晚,在导演王晓鹰的把控下,剧中各色人物仿佛有着超越程式化的丰满血肉。演员的个人特色也被融入创作之中,比如,饰演任桂英的姚斌是新派弟子,她在新派声腔的基础上,贴合人物特点进行开掘和融合,同时保留了典型的新派特色。

  作为“老字号+评剧”双非遗合作项目,《步步高升》突破传统艺术表现边界。这部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舞台语言让非遗“活起来”,让观众在审美中感受文化温度。中国评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剧《步步高升》的成功首演,是首都文化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将古都文化的厚重、京味文化的鲜活与文化创新的进取熔铸一炉。此剧探索性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出时代光彩,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鲜活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