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电支吊架施工作业。 ■企业/供图
点开电脑上的图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工程智慧管理平台主页面跃然屏上。在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合肥机场项目副总工程师唐国旺看来,这套智慧管理平台的效果已经在项目建设中得到证实。
“智慧建造给施工生产组织带来的变化更加直观,团队依托智慧建造解决了工程建造的诸多难题。”项目经理邓强介绍,作为聚焦智能建造领域的探索,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所有数据和信息数字化,还实现了“人工智能+”的效果,其被定名为“大型机场航站楼智能建造及装修工业化技术体系”。该平台还获得北京市国资委国有资本预算金的支持,在合肥机场项目应用后,节约的各类成本总金额也高于预算金的支持力度。
唐国旺从研究内容中发现“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将成为最终的目标。平台首先实现大型机场航站楼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与各专业共享,建立统一的数字标准与数据字典,以支持多源异构的建设数据集成。唐国旺介绍:“比如构件库中,我们会将机场项目建设需要的材料在BIM模型中赋予身份,使每个构件包含专业类型和构件编码等信息,同时进行数字化储存。而造价库则围绕上述构件,赋予造价信息,为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成本核算搭建基础数据,形成各类信息库,为进度、质量和计量数据互通打下了基础。”
此外,对大型航站楼工程应用到的三维BIM构件类型、分部分项工程、造价清单项、主要材料等信息建立标准库及映射表,并建立起标准编码体系,利用计算机通过编码或标准字段进行各类数据间逻辑关系的自主学习与自动计算。
项目生产经理贾向阳表示,周转材料是施工中“看不见”的成本,合肥机场项目结构施工高峰期,每天周转材料的租金投入巨大,通过智慧平台的集成和测算,能对周转材料的调配与使用,以及退场等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实现了周转材料的高效利用,为项目建设节省了成本。
此外,平台将进度、质量、安全、物资、经营和智慧工地等所有业务系统集成至统一开放平台,不同业务部门进入不同模块,由统一平台进行各业务系统的权限配置,并作为各业务系统的唯一登录入口,确保业务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同时,平台将进度、质量和计量等业务数据赋予BIM构件,打通了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互通互用,极大程度提高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程度。邓强表示,平台以智慧中台和数据库为核心,集成物联网和BIM模型,实现对施工现场进度、物资、质量、造价和安全等全方位数字化管理,助力打造智慧化管理平台。
依托平台的信息化加持,合肥新桥机场项目也实现了“空间占满、时间连续、资源均衡”的高效建设目标。让贾向阳记忆最深的便是屋面系统一体化提升,“我们针对钢结构与金属屋面一体化施工技术,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采用局部一体化到防水卷材(3000平方米),整体一体化到屋面地板,项目如期实现了约4.3万平方米、重达8660吨的钢结构与金属屋面整体提升,提升重量和面积创全国之最,为同类大型公建提供了成功经验,便于实现数字化技术成果复制应用。”贾向阳说。
在唐国旺看来,整套平台效率的“0”延时呈现非常重要,以往智慧工地平台需要反复录入各种进度变化信息进行更新,平台上也大多是数字变化与文字表述。全新的平台上,所有模型实现了提前导入,不同业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操作,比如某一个节点完成,质量员通过质量验评APP完成验收后,智慧管理平台上的BIM模型会自动生成已完成的内容,做到工程建设信息变化的“0”延时。
对于物资系统,平台也会根据进度进行分析与预警,例如物资管控:分析物资材料整体使用情况,反映其时效、计划制订是否合理,同时有效监测库存吞吐量,根据生产进度消耗的物资量,实时发出预警。最终从物资管理的需求、采购、点验和领料这四个环节着手,各环节数据环环相扣,形成闭环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性。此外,物流系统也是通过平台建立物流可视化管理,将供应商信息、车辆信息、送货人员信息、材料信息等数据展现在管理平台上,实现如同使用外卖软件时查询骑手位置一样,确保物流的时效来辅助工程建设的计划安排。
当某一个节点的质量验评结束后,平台可以进行进度状态自动更新,同时自动发起工程量计量,依据造价库,统计项目各维度的产值,分析对比投入与产出情况,通过模型查看绑定的计量信息,并做计量偏差分析,做到从云端对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实现“云游”机场的效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