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团队正在检测路基数据。 ■记者 刘偶/摄
作为北京城西交通的“主动脉”,西四环(南沙窝桥至健翔桥段)自2001年全线贯通以来,已承载了20余年的车流重压。数据显示,该路段日均车流量超15万辆次,高峰时段饱和率达90%以上。长期的重载碾压导致部分路段出现沥青老化、路面沉降、检查井周边破损等问题,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更暗藏安全隐患。
此次路面大修及环境提升工程,是北京市“十四五”交通基础设施养护规划的重点项目,计划通过铣刨重铺、路基加固、交通设施升级等措施,全面提升道路承载能力与通行品质,完工后将满足未来10年的交通荷载需求。
凌晨四点的西四环,南沙窝桥至四海桥路段灯火通明。摊铺机的轰鸣声撕开夜幕,首发奥科瑞公司的检测员们正拉着百余公斤的平整度测量仪,在六七十摄氏度的沥青路面上艰难挪动。汗水顺着安全帽绳往下淌,在工装后背洇出深色的地图,8至10条车道,每条2.6公里,10个人分成5组,必须在天光破晓前啃下26公里的测量硬骨头。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工程,自7月20日便已启动。作为北京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就按下“快进键”:8月5日凌晨,玲珑路内环出口的千米试验段率先完工,为后续全面施工积累了宝贵数据;8月7日深夜起,5个作业面同步施工,每个500余米的作业段,都要在凌晨五点前完成所有检测,确保早高峰车流能如期“踩”上安全路面。
“刚刨开的路面需要先刮掉一公分,托盘必须立刻跟上。”检测员常斌指着路面上的金属托盘解释道。沥青洒布车驶过的瞬间,黑色“胶水”便会精准落在托盘里,他们要立刻称重计算洒布量。“黑色“胶水”是沥青和路基的黏合剂,缺少一项都不行。同时,还必须由设计人员按照路段车流量进行精准测算。”常斌蹲下身,戴着手套的手指轻轻蹭过路面,手套边缘已被沥青浸成深褐色。
摊铺现场的温度计红线定格在165摄氏度。摊铺机履带碾过之处,压路机立刻展开初压、复压、终压“三部曲”。测量员拎着无核密度仪,踩着至少110摄氏度的地面来回奔跑,压路机每碾压一遍,他们就要测一次压实度。“鞋底稍薄一些的鞋,两三次就被烫化了。”说话间,他弯腰操作仪器,防护靴边缘的焦黑痕迹格外醒目,“有时候脚抬起来,鞋底快粘在地上,甚至有时鞋直接粘在沥青上,只能先把脚抽出来,但我们却早习惯了。”
最耗费体力的当属平整度测量。那台八轮测量仪像一辆小型铁甲车,两人一组前拉后扶,车身电脑实时记录数据。“速度必须控制在5到12公里每小时,速度直接影响精度。国标要求偏差小于1.2毫米。”常斌喘着气说,“这活儿就是人拉着重物跑步,要确保匀速和平稳。”每500米换一次班,两人胳膊上的肌肉始终绷得像拉满的弓。“这仪器重量约150公斤,搬上搬下得三个人协作,一晚上下来,胳膊都快不是自己的了。”常斌说道。
凌晨五点,施工队伍收工的机械声渐远,检测员们却忙着拆卸仪器,奔赴项目部取出当天所需的混合料、乳化沥青样品。“这些样品要第一时间送回实验室,检测结果必须当天出来。”常斌介绍,“人少就优化配置、一人多岗,重点工程的效率,就得靠这么拼出来。”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新铺的沥青路面泛着油亮的光泽。检测团队瘫坐在路沿上,脸上满是疲惫,眼里却闪着光。常斌望着延伸向远方的平整路面,笑着说:“你看这路,跑起来肯定十分稳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