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南口燕通构件厂车间里,一台机器人焊接机正在焊接钢筋构件,焊花飞溅中,数个焊点完成。生产线上,一批批建筑构件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制模、浇筑、蒸氧(定型);厂区中,龙门吊车和运输车辆在6万平方米储存场地中穿梭,将构件准确送往十余个建筑工地;办公区内,工作人员定时进行消杀。这是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燕通公司10月里紧张忙碌的日常。

        “距离年底只有两个月了,很多建设项目都在紧张赶工期。作为装配式建筑上游企业,我们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抢工抢产,为施工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确保首都建设特别是民生保障项目进度不受疫情影响。”燕通公司总经理任成传说。

        疫情平稳后,燕通公司工人迎来了一位新“同事”——公司自主研发的“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箍筋作为保证建筑构件强度的重要材料,之前多采用人工方式。“系统自动完成取料、焊接、下料、打包,代替人工的高负荷劳动。该系统采用一条上料线供两台焊接机,同一时间焊接两个箍筋,效率提高了一倍。”操作台旁的技术工人介绍说,由机器人生产箍筋不仅能够精准控制电流和焊接时间,提高箍筋质量,也避免了熔化金属可能对工人造成的伤害,降低了厂区内人员密度,对安全生产、疫情防控都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建筑构件生产量、储存量大增的情况下,燕通公司进一步升级自主研发的“建筑构件建造管理信息系统(PCIS)”,结合RFID无线射频身份证技术,为构件植入二维码芯片作为“身份证”,将建筑结构、构件制造、储运、安装等信息融为一体,并可实时扫描查询,实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这套系统在保证构件质量,确保调配、运输准确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燕通公司一方面抢抓生产,一方面积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刘蕴哲是燕通公司模具中心一名主管,他利用疫情发生初期停工停产的时间钻研业务,将以前一次性使用并需要进行二次浇注的构件模具进行升级,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可一次浇筑成型,还能够重复使用。类似这种在疫情期间研发出的小改进、小发明在燕通公司还有很多,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节省了成本。

        燕通公司还准确研判市场走向,任成传说:“疫情平稳后,建筑行业迎来抢工抢产的高峰。”基于这一判断,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快、构件需求量大,但是工地储存空间有限的特点,燕通公司站在客户角度考虑,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构件存储问题。燕通公司联系了厂区附近一家运输企业,抽调专门人手,动用重型器械,将部分停车场进行改造,拓展出近2万平方米的存储场地,能储存构件6000立方米。“我们有地方帮助抢产施工单位储存构件,他们的车辆使用率大大提升,不用继续长期停放,实现了双赢。”任成传说。

        截至目前,燕通公司建筑构件产量能够保证北京建筑市场的构件供应,同时为各建筑工地赶工期抢产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储备。“我们将继续苦练内功,为施工企业赶工期抢产提供优质服务,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推广绿色建筑提供有力支撑。”任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