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复刻洞窟                                                 ■记者 周宇杰/摄

  “一般把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敦煌石窟包含五大石窟: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石窟。此次展览主要展出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相关内容,其中有九个复制洞窟,300余铺壁画和藏经洞文物(复制品)。”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员石闻霞介绍。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自3月29日在北京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以来,持续引发热烈反响,仅一个月时间,参观人数就达5万人次。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让亲临现场的观众,开启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走进展厅,一场关于信仰、艺术与文明的时空对话悄然展开。它不仅重现了西域古老洞窟中的佛光壁影,也用当代科技、文化讲述与创意消费,让敦煌艺术真正“活”了起来。

  高清还原千年色彩

  此次“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之所以能“让莫高窟走出戈壁”,得益于科技的深度参与。敦煌研究院运用高分辨率数字摄影技术与高清喷绘工艺,对原洞窟进行全景扫描与精密还原。展厅内九座1:1复刻的石窟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全球首次展出的第217窟复刻,细节之精准,色彩之绚丽,几乎与真迹无异。这一创举让观众无须远赴敦煌,便能身临其境感受敦煌石窟的震撼之美。

  记者在现场经常听到观众在问:“这些壁画颜色真的这么鲜艳吗?”讲解员石闻霞笑着说:“其实,这就是高保真数字复原的成果,您肉眼看到的色彩,在原窟中就是这个样子。”为了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在展前对复制壁画进行了现场补色与修饰,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始终。

  除了高分辨率数字摄影技术与高清喷绘工艺,“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与莫高窟现场参观最大的不同,就是光影的呈现。石闻霞对记者说:“观众在莫高窟的现场参观时,会看到我拿的手电筒上边是绑着一把钥匙的。我们洞窟的门都是锁起来的,首先我要打开门,里边正常情况下是不安灯的,因为光照对洞窟壁画影响很大,所以整体光线较为昏暗,观众要跟着我的手电筒光照,光打到哪里看哪里。所以莫高窟的原址更多呈现出来的是神秘,但是到了北京展览馆,一比一还原的洞窟里边是有灯光的,呈现出来的是洞窟的震撼,这与看原址石窟,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用声音弘扬敦煌文化

  如果说科技赋予展览肉体,那么讲解员便是它的灵魂。他们不仅是艺术的翻译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不是在背书,而是在讲述。”有着多年莫高窟讲解经验的石闻霞说道。

  为了准备此次北京巡展,来自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的资深讲解员们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场馆线路熟悉、内容梳理等准备工作。石闻霞回忆道:“第一天晚上到达北京,第二天早上就直接上岗。我们的讲解内容大多是自己写的讲稿,这样更有感情。”讲解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一场人与艺术之间的共鸣。石闻霞对记者说:“一次面对一个7、8岁的小观众,当我提到画中‘首龙身人’‘首蛇身人’形象时,小朋友立刻脱口而出:‘是伏羲、女娲!’这让我感动不已,这说明孩子是做过功课的,他是真的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因为很多大人可能都不了解的形象,孩子却可以准确地说出来,这是文化的种子发芽的声音。”

  在黑暗的莫高窟里,讲解员靠一把手电筒“点亮”壁画,而在光影交织的展厅中,他们用声音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化。每一次讲解,不仅是在传递历史,更是对“保护、研究、弘扬”六字方针中“弘扬”一环的最佳实践。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表示:莫高窟是极其脆弱的世界文化遗产,每个洞窟的参观都有人数和时间限制,光线昏暗,仅能借助手电筒和讲解参观,体验有限。而“如是莫高”展览通过高清复制和灯光等技术,既保留了原貌,又提升了观展体验。莫高窟位于西北大漠,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其自然环境之艰苦和艺术成就之伟大,也更能理解敦煌研究院专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因此,无论是否去过莫高窟,都值得一看“如是莫高”展览。

  文创产品兼具美感与实用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消费的风潮。在展览出口处的文创区域,琳琅满目的敦煌元素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从以壁画为灵感设计的丝巾、杯子、香插,到飞天元素点缀的冰箱贴、钥匙扣,应有尽有。其中最为“出圈”的,当属以莫高窟329窟藻井为灵感设计的“莲花飞天藻井丝巾”,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受到观众热捧。据统计,其复购率高达85%,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文创顶流”。

  此外,以飞天拉花为特色的“如是莫高”特调咖啡也成了展览的新晋“顶流”。这款融合了敦煌杏皮茶风味的冷萃咖啡,每日销量高达200杯,单日收入突破万元。咖啡表面的飞天图案拉花既有艺术感也极具打卡价值,成为观众体验敦煌文化的新方式。文化艺术在这里真正融入了当代生活。文创产品不仅延续了展览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能“带走敦煌”,在家中、在日常生活中延续那份古老文明的温度。

  构建“文化之旅”新生态

  从展览策划、场馆运营、文创开发、旅游线路到消费场景打造,首旅集团推动文化资源与城市空间、商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旅游+消费”一体化发展的新范式。北京展览馆作为70年历史的文化地标,首次迎来如此大规模的敦煌艺术实景展览。整个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展出结构需充分考虑场馆文保特性,从展品运输到布展施工,每一步都体现着首旅集团的匠心与敬意。

  面对节假日激增的客流量,展馆运营团队未雨绸缪,提前制订大客流应对预案,优化动线、增加指引,并调配周边资源,提升观展体验。展厅之外,“沙洲拾光”咖啡馆、“敦煌一刻”书店、“藻井艺境”文创区等多元场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活空间,让观众在一站式体验中沉浸式“穿越敦煌”。首旅呈现的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推动了敦煌文化的城市化传播与沉浸式消费模式的构建。

  壁画也是百科全书

  “敦煌不仅仅是佛教艺术,更是东西文明交汇下的文化结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指出,从供养人画像到现实生活描绘,敦煌壁画内容的丰富性远超传统想象。“敦煌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汇地。”在他看来,敦煌艺术最迷人之处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捕捉。“你能看到古人射箭、做饭、饮酒,能看到他们供佛、祭祀,也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想象和愿景。”

  从造型语言看,西域的“肌肉张力”与中原的“内敛气势”在这里同台竞艺;从色彩表达看,西域原色的强烈对比与中原“灰调融合”的和谐共处;从画面构图到宗教内容,从神佛画像到国家政令,敦煌壁画不仅承载着宗教图谱,更映射着历史政治与世俗生活。正如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先生所言:“敦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敦煌不仅塑造了敦煌学,也给予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方式的另一种钥匙。”

  “如是莫高”,如是千年。这场以科技、艺术与文化情怀共同呈现的展览,不仅让敦煌艺术得以近距离触碰,更让古老的精神以现代的形式融入当代人的生活。首旅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云表示,作为北京市属文旅领军企业,首旅集团以“促消费、惠民生”为己任,坚持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文化+消费”精心布局,通过品牌矩阵“组团”联动,多场景布局、多业态融合、沉浸式消费体验,探索出城市级营销IP的打造路径。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赋予了城市消费新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为都市消费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高质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