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主角》演出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舞剧《主角》摒弃了形而下的故事线铺陈,转而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内核。它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让观众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见证生命的抗争、挫败与挣扎,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倔强与果敢。”5月9日至11日,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主角》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首演当晚,原著作者陈彦回想着首次登上舞蹈舞台的“忆秦娥”,发出深深的感慨。

   极简舞台呈现

  舞剧《主角》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该剧以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再到注重传统文化传承赓续当下的历史图景。

  演出当晚,舞剧《主角》摒弃常规舞台上华丽的舞美布置、繁复的场景变化,以极简干净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把目光聚焦于舞蹈本身。

  “本次舞台突破了传统叙事,在舞台设计创作上‘做减法’,在舞者情感上‘做加法’的,成就了一场让舞台真正属于‘主角’的演出。”舞美设计任冬生说。极简的创作理念让舞台成为最丰沛的容器,每一寸空间都被赋予了讲述故事的能力,让舞者在空阔的舞台上以身体讲述故事、传递情感,每一次的肌肉发力、每一瞬的情感迸发都能成为舞台焦点,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刻内涵。

   真实质感刻画时代变迁

  总编导王玫选择剧目时有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主角》以小见大,忆秦娥个人成就荣辱与时代密切关联。这种理念在“忆秦娥练功房”段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光束聚焦在布满裂痕的砖墙前,舞者并未呈现传统舞剧中炫目的舞段,而是以近乎写实的肢体语汇还原着戏曲演员日常的热身、踢腿、练功……这些看似“非舞”的肢体表达,表现的确实是忆秦娥日常练功的真实状态,也是对角色生命状态的精准捕捉。

  据悉,舞剧《主角》打破了“化戏为舞”的惯性思维,转而追求肢体语言的“表意性”,比如在茶馆场景中,群众舞者用夸张的市井步态围拢忆秦娥,而她穿行其中,几个简单的姿态走势,肩膀的细微耸动便勾勒出盛名之下的孤独;在高台镜面段落,她与“接班人”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托举或互动,而通过镜像对称的肢体行走轨迹,在虚实相映中诉说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这些摒弃了浮华修饰的肢体表达,在极简中抵达了叙事的丰饶。

   阐释“主角”本质命题

  “舞剧《主角》没有选择线性叙事的‘安全路径’以及常规套路式创作,而是以忆秦娥的人生切片构建起‘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篇章结构,用忆秦娥人生主题的变奏,为观众展现‘主角’形象的复杂与多元,让作品挣脱了故事表层的桎梏,得以深入挖掘人性与时代的深层命题。”王玫说。结尾处升起的巨大镜子则成为全剧点睛之笔:镜面不仅折射出个体的孤独剪影,还有时代滚滚不息向前的车轮,更暗含了艺术传承的更迭轮回规律。

  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舞剧《主角》将于5月16日至17日担纲“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开启巡演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