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宇物业卧龙小区工作人员对新换电梯进行保养 ■记者 张军/摄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电梯作为现代建筑的“垂直交通动脉”,其安全运维极为重要。然而,行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尤其在高端研发、安装维保等环节更为突出。随着智能化技术快速渗透,技术升级需求与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
电梯维保人员供不应求
“合适的电梯维保人员不好招。”北京首开天宇设备设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柏年坦言,基层维保员月薪普遍薪酬不高缺乏吸引力,却需随时待命、承担高空作业风险,使得不少年轻人对从事该职业望而却步。社交媒体上,“电梯维修工”的讨论往往与“蓝领”“体力活”关联,鲜少有人关注其技术价值。
作为具有电梯维修A级、电梯安装/改造B级、锅炉安装/改造三级资质证书的特种设备公司,首开天宇在电梯维保方面共有162人,但电梯维修数量在今年年底即将达到5800台(居民用电梯),这样一个庞大的数量对他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首开天宇通过党建引领、职工小家建设等举措解决公司维保“大拿”的后顾之忧,通过“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但这也只能维持基本的平衡,随着电梯一梯一码政策的实施,每台电梯必须配备2名维修人员,那我们后续面临的压力也会增加。”徐柏年说。
目前,全国开设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50所,年毕业生仅约2000人,而行业每年人才缺口超万人。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内部培训,但一名成熟技工的培养周期长达3年,部分员工刚能独当一面便跳槽至房地产或智能制造行业。“我们成了行业的‘培训基地’。” 全国劳模、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时代创新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陶建伟表示。
“我们学院有智能楼宇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有电梯检测与维修的内容,但没有独立的电梯专业设置。首先,电梯课程的占比不是很大,其次,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电梯实训基地,相关设备设施也不全面,不具备单独开设电梯相关专业的条件。”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学院有定向班的设置,根据某一企业的具体需求跟我们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到该企业实习工作。”
虽然新技术在行业内悄然盛行,但是技能院校的课程设置却没有紧跟行业的步伐。陶建伟表示,智能化技术教学缺失,现有课程未覆盖基于AI的电梯故障预警系统、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技术,AI与电梯场景结合薄弱,缺乏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电梯能耗优化、智能调度等实践案例的教学内容;存在跨学科能力培养的缺口,电梯技术与AI、数据科学的交叉领域如电梯物联网开发、边缘计算应用等未形成系统化课程模块;传统教学模式依赖实训设备,难以模拟AI技术所需的虚拟仿真与数据分析训练环境;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电梯行业正向智慧服务(远程监控、AI故障预测)和数字化升级转型,但现有人才培养仍以传统机械维保为主,无法匹配智能化运维需求。
相关配件缺乏定制维保
“在电梯日常维保方面,还有一大壁垒制约着我们的工作,那就是很多运行超15年的电梯,很多品牌厂家已经停产或是不复存在了,导致很多配件的寻件时长增加,不能及时更换维修,就会导致居民生活不便甚至进行投诉。”徐柏年说,“有一次,我们上午9点接到维保诉求,就是因为配件厂家已经停产,导致寻件时间拉长,下午3点我们就接到了投诉单。”
据了解,首开天宇目前负责维保的电梯品牌达80多个,近300种型号,维保所需的相关配件更是多达1600多种。面对如此庞大的配件量,首开天宇积极应对,建立相应的配件库,面积达3075万平方米。“我们把一些还在生产的常用的配件进行了一定量的存储,对于一些停产的配件,我们则通过老旧电梯更新时保留相关配件。另外还有我们长期积攒的一些老件存储,然后从中找到可以替换的配件。”徐柏年说。
除了常规维保外,首开天宇还开展了“按需维保”的业务,可以针对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管理方案,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体验。
对于电梯“按需维保”,陶建伟说,民用电梯和商用电梯其实差异很大,尤其是在使用频率方面,但是目前对于他们的维保大多采用“半月保、月保、季保、半年保、年保”的维保模式。在这种维保模式下,维保工作与电梯的使用程度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对电梯实行“按需维保”是将来电梯维保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电梯行业加速智能转型
“过去修电梯靠经验,现在要靠数据。”一位从业20年的维保老师傅感慨道。近年来,电梯行业加速向物联网、人工智能转型。远程监控系统可实时捕捉电梯运行状态,AI算法能预测钢丝绳磨损周期,VR技术用于模拟故障排查培训……然而,这些技术虽提升了运维效率,却也让传统维保人员感到力不从心。
据徐柏年介绍,首开天宇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先后研发并投入使用智慧电梯运维管理平台、老楼加梯地图、加梯收费软件等系统,实现电梯应急救援、采购审批、维保监督、一键申请加梯及收费等多项功能,在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保障设备设施的高效安全运行,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准确性。“智能化平台的引入确实提高了维保效率,但这一智能平台还需同时处理机电故障诊断、数据建模分析等任务,而现有团队中仅20%人员能熟练操作系统,多数人还停留在扳手、螺丝刀层面。”徐柏年说。
陶建伟表示,电梯维保长期被视为“成本项”而非“技术资产”,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微薄,无力投入人才培养。
“技术赋能+职业重塑”双轨并行
那么如何让电梯维保持续可运营,相关企业和专家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政企校共建“人才蓄水池”,电梯维保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相关职业院校签订“订单班”协议,共同开发《电梯物联网技术》《智能运维实战》等课程,学生大三即进入企业实训,通过考核者直接入职。政府对此类合作给予每位学生相应的政策补贴。
其次,数字化工具解放人力。陶建伟建议,企业为一线员工配备AR眼镜,故障时可连线专家远程指导;部署无人机巡检高楼电梯井道,减少高空作业风险。“要让年轻人觉得这是‘科技活’,不是‘苦力活’。”陶建伟说。
再次,就是职业等级认证与品牌化包装。如某一相关企业内部设立“五星技师”评级体系,最高等级年薪可达15万元,并推出“电梯安全守护者”IP,通过短视频展示工程师用频谱仪诊断隐蔽故障的过程,点击量超百万。“我们要让社会看到,电梯医生也是技术精英。”陶建伟说。
陶建伟建议,制定统一技能标准,推动行业协会建立智能运维工程师认证体系,打破企业间资质互认壁垒;构建良性竞争生态,倡导优质优价,将服务价格与人员技能等级挂钩,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技术替代与人才升级并行,通过AI处理70%的常规巡检,让人力聚焦复杂故障诊断与策略优化。
电梯行业的人才困局,实则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首开天宇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可行路径,以数字化重塑职业价值,以制度化构建人才生态。正如陶建伟所言:“电梯运维的终点不应是‘修好机器’,而是‘培养一群让机器更聪明的人’。”在这场人与技术的共舞中,行业的未来或许正系于如何让“工匠精神”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