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张莉                                                       ■记者 夏晖/摄

  全国劳动模范张莉,是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设备技术检测中心主任,20余年来始终奋战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最前沿。她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从被“卡脖子”走向“自主可控”,构建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北京模式”,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出行体验。

  刷卡刷码、开闸进站、乘车出行,每天有超过一千万人次在北京地铁里重复这套动作。支撑这套动作顺利实现的是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是地铁网络中唯一的跨线路、跨运营商和直接面向乘客的联网收费系统。张莉坚守为乘客服务的初心,深入学习系统架构、技术逻辑和业务流程,以执着和追求,逐步成长为自动售检票领域的专家。

  自主研发 打造标准化AFC系统

  2014年,北京市决定实施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将地铁票价由单一票制调整为计程票制。这项改革涉及全路网1.4万余套设备、12家集成商的56个软件系统以及2000余台设备的核心部件更换,且必须在不间断运营的条件下完成。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莉带领团队统筹规划、识别风险、并行推进,最终在2014年12月28日实现了一次性全网导切成功,创造了行业奇迹。

  长期以来,国内AFC系统核心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在运营和升级过程中一直“受制于人”。

  地铁售卖临票的机器里边有个票箱,坐地铁买过临票的人都知道,出站过闸的时候要回收车票,闸机也配有票箱。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票箱,实际上暗藏玄机,它上面有个锁,为了防止车票流失,要把票锁在票箱里。“就是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把锁,由于技术受限,我们配不了钥匙,我们配完几天就坏。没办法,要想配钥匙就只能花高价买,一把钥匙上千元,确实很贵。”张莉所说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我们被“卡脖子”的地方。

  面对AFC系统的复杂性,除了上千元一把的钥匙,设备兼容性差、升级困难更是摆在张莉面前的一道又一道难题。面对系统的升级,由于实施操作手册是技术实施的核心,完全由厂家掌握并自主编写,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后来在进行软件升级过程中,张莉针对这个手册,一步一步操作验证。做完之后,如果软件真的升级成功了,说明这个手册写得到位。如果升级不成功,张莉就要求厂家一项一项地修改,直到毫无问题。

  张莉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于是,她提出并实施了“统一技术标准、建设检测平台、研发标准软件”的战略构想。团队自主编写终端设备技术标准,建设了国内首个AFC系统检测中心,研发出国内第一套全网统一的系统软件,实现了软硬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硬件设备整机互换、模块互换、逻辑互换的机制,截至目前在国内外也只有北京独有。”张莉自豪地说。

  创新引领 构建AFC2.0智慧票务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张莉在技术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新问题,她如同一名先行者,在无人区中体会过踟蹰、迷茫和疲惫,可她深知,自己也是在为行业探路,探路的过程再艰难,也终将迎来光明与未来。在反复研究当前城轨行业技术系统后,张莉提出并主导建设了新一代票务系统(AFC2.0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五层架构创新为三层架构,实现数据实时汇聚,增强了系统韧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全生命周期投入。同时,业务中台直接控制终端设备,构建系统数字孪生体,为AFC系统智慧发展奠定基础。AFC2.0系统已成为当前城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张莉始终秉持“以乘客为本”的理念,推动北京地铁票务服务多样化发展。自2018年以来,北京地铁陆续推出刷二维码、刷国内外金融卡、刷数字人民币NFC产品乘车,以及电子定期票、跨城市地铁互通、空轨联运、铁路12306App乘车、市郊铁路互联互通等服务。“只有深深扎根于行业,紧盯一件事不放,要做就做到极致,才能更好地助推行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莉表示。

  面向未来

  持续创新 服务乘客

  2024年6月,张莉牵头承担北京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仅用3个月时间,实现了刷境外维萨和万事达银行卡过闸及购补票功能,极大地方便利外籍乘客在京乘坐地铁出行。“为了乘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咬着牙也得挺过去。”张莉说。她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带领团队打造新一代智慧化自动售检票系统,为乘客提供更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张莉的故事,是一位技术专家坚守初心、勇于创新、服务乘客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轨道交通的幕后守护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认真才能出奇迹”的信念,推动北京轨道交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