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海水淡化上升为国家水安全核心战略,对重塑我国水资源供给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李书鹏表示,海水淡化已成为突破区域水资源禀赋的战略选择。在区域调水的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也开始进行海水淡化工作,为淡水资源提供增量。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252.3万吨/日,主要为石化、电力等高耗水行业提供高品质工业用水。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在风光绿电的加持下,海水淡化成本有了大幅降低,降至4元/吨至6元/吨,与南水北调综合水价趋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水淡化水价格,是在新建海水淡化工程基础上,覆盖用户全成本、没有历史沉没成本的综合水价。海水淡化可实现淡水资源增量,供给潜能几近无限且产能不受时空制约,是突破水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重要路径之一。
李书鹏建议,要立足国家水网框架,在沿海100公里内打造千万吨级的分布式淡化集群,并与国家水网主干体系衔接,以淡化水替换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在沿海经济带形成以再生水和淡化水为主体的工业用水体系,以优质天然水为支撑的居民生活用水体系,以地表水和再生水高效利用为主的农业用水体系,构建水资源供给新格局。通过海水淡化提供优质的“发展水”,减少远距离调水,保证流域所需的“生态水”,为美丽中国提供更多“幸福水”。李书鹏建议制定《海水淡化条例》,明确淡化水权属、定价、管网接入等规则;对“绿电制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总结淡化水水权交易经验,在国家级水权交易所增设淡化水专项交易板块,推动跨区域交易。
李书鹏表示,需要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水经济新动能。比如,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国家海水淡化科技专项,集中攻关风光电—淡化耦合控制、耐污高压膜组件、盐差能发电等技术,建设基于绿电制水的“零碳海淡+淡化浓水资源化利用”创新示范项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