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雨(左)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在众多扎根基层沃土、投身乡村建设的驻村干部里,有一个纤瘦、干练、坚韧的身影——同仁堂集团派驻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第一书记”杨晨雨。这位“90后”小伙子到村任职以来,抓班子带队伍、趟路子育产业、强治理促文明、办实事惠民生、接地气转作风,践行了首都国企的社会责任,将同仁堂“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精神写在京郊大地上。

  打造作风过硬的村干部队伍

  杨晨雨是同仁堂药材参茸公司的一名宣传干部,到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驻村以来,他立足北独乐河村发展实际,全力推进乡村组织建设、产业建设,为平谷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汗水。

  “我将以最快速度转变角色,与村‘两委’班子同心同力,尽心竭力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发挥个人优势,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推进强村富民、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杨晨雨曾在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报到会上表示。

  “乡村治理,党建引领是核心,群众参与是基础。”为快速熟悉村庄情况,杨晨雨在短短半个月内走家串户,拜访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脱贫户,了解村民家庭基本情况、生活收入来源、各类惠民政策落实、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等。在入户走访中,他虚心请教党员群众,认真记录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形成工作清单,为开展驻村工作拓宽了思路。

  杨晨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规范“两委”会、党员大会的召开,规范“第一议题”学习,组织党员代表走进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和红谷党员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促进“两委”干部担当作为。

  为进一步提高村干部能力,杨晨雨创新工作思路,设立了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支部委员小课堂、党课学习、写作培训、乡村治理知识学习等途径提高村干部业务能力,培育后备力量。他还通过周调度例会等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工作的总结、计划、复盘和统筹,做到事事有想法、事事有进展、事事有结果。

  为破解经济薄弱难题找出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当先行。杨晨雨与村“两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要用企业经营的思路来发展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稳步扩大土特产种植面积,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走高质量农旅融合之路。”杨晨雨说。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老大难”问题,杨晨雨迎难而上,先后前往新发地考察市场经济情况,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洽谈食品供应链保障工作,与涿鹿开发投资集团对接农产品种植事项,开展“下单7日菜”线上平台推广销售,积极推动申报“北京农村妇女创新创业发展项目——新农机引进推广”和“平谷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白菜种植品质提升”两个项目。杨晨雨还依托派出单位成立“药食同源”种植项目,最终与北独乐河村在产品种苗供应、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指导等方面达成共识,有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

  针对北独乐河村240万斤待售白菜,杨晨雨主动对接平谷区海关,洽谈出口事宜,与兴业银行洽谈白菜批发、零售业务,达成合作。同时,他积极推动白菜有机认证,并联系检测机构免费对各地块白菜进行农残检测。

  这位驻村“第一书记”还做起了产业代言人。杨晨雨曾在“喜马拉雅”电台栏目推介平谷区和南独乐河镇的特色产业。重阳节期间,他带着本村白菜、萝卜、峪口苹果、梨等果蔬产品到城区商超,组织50余名老年朋友“快乐套圈”,创意宣传推广农产品。他还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北寨村受灾红杏、北独乐河村成熟大蒜和大桃销售信息,并策划视频直播。目前,北独乐河村与港澳地区、海南地区、广东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正在推进。

  不仅白菜卖得好,本土的特色蜜桃也“吸了一波粉”。“平谷桃子种植历史悠久,质量上乘,一定要让外地朋友也能吃上。”杨晨雨说。围绕桃产业发展,北独乐河村严把对外销售果品“质量关”,积极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线上打造专属电商小程序,通过公众号短文、短视频推荐等新兴方式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提升村风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杨晨雨带领村“两委”干部严格执行“三务公开”制度,及时更新公开内容,保障村民利益,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还带领村“两委”干部一同修订了北独乐河村新版村规民约。

  “杨书记在工作中扑下身子,兢兢业业,带着干事创业的情怀,把工作干到了实处。他来驻村后,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他的后方单位是他坚强的后盾,有很多资源都向村庄倾斜。”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村干部表示。

  对百岁老人、困难村民进行帮扶走访,协调派出单位捐赠农副产品和酸梅汤;邀请爱心起航社会组织到村开展“关爱高龄老人真情传递温暖”慰问活动;邀请派出单位为村民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组织村民观影,开展“道德评议会”,协助组织本村第一届村民趣味运动会……回首驻村经历,杨晨雨收获颇多。他深有感触地说:“‘第一书记’要做好驻村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以党员标准和好干部标准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把农村事、村民事当作自己家里事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