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兆瓦/1200兆瓦时“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储能电站建设现场               ■企业/供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生动描绘了茫茫草原的浩瀚美景。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京能集团京能电力乌兰察布300兆瓦/1200兆瓦时“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储能电站项目,为当地能源体系注入澎湃动力,以科技之力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12月23日,京能集团京能电力乌兰察布300兆瓦/1200兆瓦时“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储能电站项目并网投产。作为配合乌兰察布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发规划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可提高岱海电厂外送电的清洁能源占比,为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克难破局谋发展

        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地处阴山南麓、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四季温差大,自然条件极为苛刻。为落实“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基地项目,2022年,京能电力成立了大基地项目工作组。工作伊始,其面临着诸多挑战。

        缺乏建设经验,工作组就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学习;积极主动地向有经验的同行单位和技术人员虚心请教,以“深调研、足谋划”的方式确保大家尽早掌握开发建设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规范,不断为自身“充电”。

        缺乏技术支持,工作组就开展“撒网式”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全国储能资源开发和技术研发的现状;逐一排查,逐条查阅,不遗漏任何学习机会。

        缺乏实施路径,工作组就组织专项攻关,借鉴其他项目案例,进行研讨分析。经过不懈努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风火联合调度”等概念和设想被提出,为后续项目的规划和落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可靠依据。

         展现“京能速度”

        2024年3月13日,乌兰察布300兆瓦/1200兆瓦时“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储能电站项目作为该地区首批新能源配套电化学储能项目,率先通过备案。

        “储能电站可根据调度需求进行充放电工作,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将可再生能源的盈余电力高效存储,在用电高峰时段精准释放,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的难题。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的同时,增加新能源利用率和外送新能源电量,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谈到这个储能示范项目,乌兰察布分公司杨慧强娓娓道来。

        “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储能建设工作,对团队而言是最大的考验。”乌兰察布分公司廖松涛说道。为保障工程有效推进,乌兰察布分公司制定了《储能电站建设工作专项实施方案》,集中编制了储能电站系列规范;针对现场施工、验收、调试、运维等关键环节,先后编写了43项储能技术规程及专项方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024年8月15日,随着第一方土的开挖,储能电站建设正式展开。在基坑开挖阶段,由于地下水水位偏高,又逢降水频繁,给施工带来诸多困难。项目团队积极应对,通过增加排水泵、实施喷浆护坡及地基换填等措施,解决了基坑存水的难题。

        乌兰察布分公司党支部与岱海发电党委、检修工程党总支成立了四支党员突击队,每日召开协调会,确保难题不积压、问题不过夜;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技术监督,确保安全、技术和进度可控在控,展现了快速反应、快速部署、快速建设的“京能速度”。4个月后,首个储能单元并网成功。

         积极投身绿色发展

        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京能电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在生态保护与转型升级中齐头并进,开足马力推动项目履约,跑出重点工程建设的“加速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近年来,京能电力共承揽新能源项目13项,建成光伏电站5座,风机吊装266台,总装机容量达2058兆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基地”“绿电进京”……其背后凝聚着京能人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按照规划,京能电力将沿着绿色发展的快车道,积极投身新能源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探索,助力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