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左四)带领班组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企业/供图
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庄生产基地,墙壁上古典庄重的同仁堂堂徽赫然醒目。身穿藏青色工作服的张冬梅微笑相迎,胸前佩戴的5枚金色奖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同仁堂安宫牛黄丸“非遗”项目传承人……满载荣誉的张冬梅朴实谦和,开始讲述她与安宫牛黄丸的故事。
一份情结 一个决定
1982年,张冬梅来到同仁堂(当时叫“北京中药三厂”)工作。
“就像所有进入同仁堂的人一样,我也是从学徒做起。在同仁堂工作期间,我逐渐掌握了制剂、研配、合坨、制丸、包装等各个车间的工序,对每个车间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张冬梅回忆说,“这些工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求。比如蘸蜡工序,需要掌握好蜡的温度和涂抹的厚度,保证表面光滑且无气泡。这就要求蘸蜡的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还要注意蘸蜡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这些都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来掌握。”
除了体会各项操作的“火候”,同仁堂仁德文化也是张冬梅的必修课,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初入同仁堂学徒时师傅的话,“同仁堂的药师必须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制作那些可以救人于危难的药物,这是同仁堂人的规矩。从同仁堂出去的药,必须对得起门口那两行字。”同仁堂广为世人熟知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就是这样通过师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
没有捷径 唯有苦练
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1991年,张冬梅被调配到制丸车间工作。制丸是整套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但它对操作者基本功的要求却不局限于把原材料搓制成药丸。
安宫牛黄丸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内含牛黄、麝香、牛角粉、珍珠等多味名贵中药,其中的一味君药——麝香虽然名字优雅好听,但对当时的张冬梅来说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麝香里有许多细微的绒毛,入药之前必须挑出来,而且不可能用机器完成,必须手工操作,既繁琐又枯燥,这是当年最让我头疼的。这道工序本身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凭药师心里的一杆秤。同仁堂的药师无一例外,始终坚守着对患者负责的仁心、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回忆起练习“拿毛”的经历,张冬梅既自豪又感慨,“我们每个人拿着一个大瓷盆,坐在马扎上,需要反复操作六七遍,当拿给师傅看,却告诉我们还早着呢!我们就继续埋头操作。”
把麝香的绒毛处理干净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而要想搓出来的药丸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重量均匀,则考验着药师更多更全面的能力。“练习的过程很辛苦,也很枯燥。打好药条是搓好药丸的关键,我对自己打出的药条总不满意,于是每天都回家搓面练习。那段时间我家几乎每天都吃面条。为了掌握这个技能,我竟然厨艺有了很大进步。”张冬梅回忆说。
每天,张冬梅都要重复同样的动作成千上万次,以至于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细心揣摩,张冬梅搓丸的手感越来越好,最终掌握了这项绝技,并实现了100%的一次成型率。
以严传技 以爱树人
2015年11月,“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张冬梅开始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带着首批6名徒弟,致力于相关技艺的教育传承。
张冬梅会干工作、会带队伍,更会带徒弟。她十分注重提升徒弟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带着她们开展课题攻关,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了手工包裹“99金”、安宫牛黄丸口感改善、安宫牛黄丸避光生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师傅对我们既严格又关爱。除了技术要领要牢记,她还会全程跟踪我们的工作,对许多细节要求得非常严。比如,看见谁中间上了趟厕所,她一定盯到这个人洗完手、消完毒才放心。”徒弟张娜说。
“担任导师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们身上闪耀的亮点,就是聪敏和勤奋,使得她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敢于提出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我为她们感到自豪,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和学习,我非常荣幸!”张冬梅说。经过三年的师带徒,张冬梅的6名徒弟综合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均成长为具备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工匠精神且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人才。
张冬梅通过不懈地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为中医药事业贡献着力量,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药丸三克,责任千斤。择一业,忠一生。用‘匠心’做好‘良心药’,让广大患者放心使用,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冬梅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